广州日报:乒羽谋局殊途同归

2013年05月24日07:59  大洋网-广州日报

      孙嘉晖

  刚刚落幕的世乒赛和正在进行的苏迪曼杯羽毛球[微博]混合团体赛,共同构筑了5月的两大收视热点。央视数据显示,世乒赛的收视率甚至超过了NBA[微博]季后赛,足见“国球”之深入人心。

  毫无疑问,乒羽在国内是普及度最高的运动,这与政府重视、器材廉价、个人项目、文化氛围、身体素质、训练方法等都有密切关系。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中国“梦之队”囊括了乒乓球[微博]和羽毛球项目的所有金牌。

  看国内,豪情万丈;再看国际,万马齐喑。“一家独大”的局面正在成为乒羽项目国际化的掣肘,如不作出改变,被剔除出奥运大家庭是迟早的事情。

  怎么办?让球?这对苦练多年的中国球员不公平,所谓“让球传统”早已饱受诟病。

  这就是乒羽运动目前的尴尬所在:一家独大势必导致被剔除出奥运会,但如果中国队就此衰落、一蹶不振,估计也非国人所乐见。

  中国乒乓球“养狼”多年,未见多大成效,而羽毛球的核心技术与人才,则被亚洲球队牢牢掌控。

  推动乒羽运动国际化的步伐一直在前进中。本届世乒赛,中国队“痛失”男双和混双两项桂冠。不过力度还不够,因为旁落的两项冠军由中华台北队和朝鲜队接收,全部奖项仍在亚洲球队手中。

  本届苏迪曼杯遭遇不少尴尬,一是金满贯得主林丹缺席,东道主球星李宗伟提前出局,导致比赛少人关注;二是羽毛球的“亚洲德比”随处可见,缺乏洲际对抗,前8名的队伍中仅有丹麦和德国两支欧洲队,而且他们也只能当“配角”。

  不过,在世界羽联主席换届选举中,丹麦人拉尔森顺利当选,改变了1993年以来世界羽联主席一直由亚洲人担任的局面,舆论认为,这将对羽毛球项目的“国际化”有所帮助。

  其实,不管乒羽如何“乾坤挪移”,国际化的进程中必须出现欧美人的身影,毕竟国际奥委会[微博]多数执委选票控制在他们手中。任何离开国际大环境的“野性发展”,都很可能在欧美人主导的国际体坛中被逐渐边缘化。

  已经在各项乒羽大赛上大放光彩的中国队,现在应该担负起重任,引导乒羽的国际化发展,从亚欧对抗、亚美对抗开始,这才是继续留在奥运会大家庭的关键所在。

分享到:
猜你喜欢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