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伦敦碗又揭奥运场馆老伤疤

2013年03月24日06:50  解放日报

  本报记者 陈华

  2012年伦敦奥运会主赛场“伦敦碗”的赛后利用问题近日终于解决。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微博]宣布,英超西汉姆联俱乐部将成为这座体育场的长期主要承租人,从2016年开始搬进“伦敦碗”,租期为99年。

  为此,原本造价达到4.29亿英镑的“伦敦碗”必须再追投1.5亿英镑改建资金,总成本达到6亿英镑。英国前体育大臣卡博恩批评说:“如果当初建设体育场时就有赛后改建为足球场的打算,现在根本用不了那么多钱。这是奥运会最大的败笔,从中应该汲取教训。”

  “伦敦碗”的归宿引发巨大质疑,再一次让人聚焦世界性难题:投资巨大的奥运场馆的后续开发和利用。

  到底谁占便宜?

  如今,英国媒体都在质疑这1.5亿英镑改建资金的来源。在这笔资金中,西汉姆起初表态只愿出资500万英镑,现在同意增加到1500万英镑。

  英国主流媒体质疑:只有西汉姆出的这1500万英镑不是纳税人的钱。而政府拿公众的钱去支持一家商业俱乐部当下家,实在值得商榷。而且,出这么少的钱就获得了99年的租期,西汉姆有“捡了便宜”之嫌。因为另一支伦敦俱乐部阿森纳[微博]为了修建酋长球场,花费近3.9亿英镑。

  也有难言之隐

  其实,伦敦政府也有难言之隐。早在2004年,与规划中的主体育场同在东伦敦的西汉姆就表达了赛后愿意承租“伦敦碗”的意愿。但当时的伦敦市长利文斯通明确表态:如果伦敦申奥成功,这座主体育场赛后将缩减为2.5万个坐席的田径场,“西汉姆不会得到这个体育场”。不过,利文斯通当年考虑的是利用“田径的奥运遗产”,去吸引国际奥委会[微博]的委员们关注,让他们在评估伦敦的申办报告时明白,英国不仅只喜欢足球。

  但在现任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看来,职业化程度最高的足球俱乐部,才最有可能在未来承担起这个庞大建筑的运营,才能避免让政府继续掏钱。

  仍是世界难题

  后奥运会期,是指奥运会举办后的2至3年间,这一时期,总需求急剧下降,比赛场馆、运动员村面临如何后续利用,与奥运有关的体育、旅游、文化等产业如何运营等难题。

  1998年日本长野冬季奥运会,当时日本政府花费了190亿美元建造高速火车和滑雪跑道等设施。奥运会后,长野经历“后奥林匹克衰退”。1999年长野的制造业以30%的速度下降,211家企业宣布破产。加拿大蒙特利尔是奥运会历史上最著名的 “经典案例”。他们举办的第21届奥运会,因为管理不善、腐败严重而被称为“蒙特利尔陷阱”,包括主体育场在内的不少体育场馆经费预算多次追加,工期一拖再拖,最后实际开支突破最初预算的20倍,至今仍在还债。

  2004年雅典奥运会是现代奥运108年历史上最“昂贵”的一届,主办国希腊为此耗去了约100亿欧元,造成国库空虚,政府财政预算赤字达到6.1%,居欧盟各国之首。前事不忘,后事之师。2008年北京奥运会,从一开始就强调节俭办奥运,即便如此,鸟巢、水立方等标志性场馆至今也在努力寻找适合自身定位的顶级赛事。

  直到今天,对于奥运场馆的后续利用,并没有完全成熟和成功的运作模式。英国人把伦敦碗交给高度商业化的英超,也是一种尝试。对于奥运申办城市来说,解决好场馆的后续利用,还需要更多的谋略和智慧。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