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体育日报:有马拉松才叫“马”路

2012年11月21日10:17  东方体育日报 微博

  越来越多的市民上街了。跑马拉松成为一道都市新景观。

  广州的马拉松赛才冲线,跑上海马拉松的选手已站在了起跑线上。中国已有20多个城市有马拉松赛,以北京、厦门、上海、大连四大赛事最有名。这是一波肇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浪潮,纽约、伦敦、福冈、柏林、巴黎……更多国家和地区的大城市追随着波士顿的脚步。1897年,波士顿马拉松赛迈出了世界城市马拉松的第一步。

  当它波及中国,恰是对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体育注脚。2012年,中国城市化率达51.3%,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

  中国式的文化骄傲喜欢自证“自古以来就有”,比如,已考证出早在700多年前的元朝,北京就有了类似于现在“马拉松”的活动——“贵由赤”。这完全无视历史的上下文,现代马拉松运动是伴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浪潮和城市文明的发展而来,“贵由赤”是拉练宫廷禁卫军,还征用了民用道路。

  现代城市文明完全可以对其主办的马拉松赛注入新的文化内涵,既然在造城的过程中就漠视了历史,何必再找历史倾诉?确实,文化景观成为中国城市马拉松的短板,对“现代”的批量复制使得千城一面,对“后现代”的无畏引进,使得雨后春笋般竖起的大裤衩、秋裤和小蛮腰将城市置于胯下。而城市马拉松中最诗意的就是“背景板”。

  事实上,大城市争相办马拉松的驱动力正是得以向全世界展示这块“背景板”,所谓“城市营销”。这自然是官方出于发展视角的考量,对于市民,更重要的是享受马拉松带来的派对气息。

  正如客厅以电视机为中心布局,城市建设以汽车为中心展开,汽车在城市规划中占了过多的话语权,上海市尤以浦东为典型,浦西蛛网般的街道、弄堂和商店外的廊道,则更适合行人。只有在马拉松赛这一天,马路才是完全属于人的,不是车的,人民才真正夺回了路权,在原本属于自己的“客厅”里进行枕头大战。市民需要这样一场对荷尔蒙进行狂欢,集体跑马拉松是正能量。

  一日千里的城市化使自称灵魂跟不上脚步的人越来越多,马拉松满足了抑郁症易感人群撒开脚丫在希望的田野里奔跑的田园梦,兴许还能邂逅麦浪中的田小娥。

  城市里的人同样是孤独的,长跑的人更加孤独,很难找得到跑得完全程的伴,只能独自面对1小时以上的孤独,没有对话。当无数个这样的个体齐聚在马拉松赛中,才欣慰地发现原来自己并不孤独。

  城市是没有纵深的,城市的深处在街巷。摩纳哥的FI,赛车从阳台下呼啸而过,原来宁静与刺激可以贴合得如此之近。跑动着的人流穿越街巷,在为城市文脉穿针引线,在缝制着新的城市文明。

  城市文明的标志物不只是城管,也可以是马拉松。(刘耿)

分享到:

猜你喜欢

换一换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