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和发展一项运动,大致可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自上而下,行政推手,比如“举国体制”模式;另一种是自下而上,厚植土壤,比如“校园体育”模式。就目前中国体育发展阶段来说,两种模式各有优势和短板,也有各自存在的理由,孰优孰劣不可一概而论,我们或许可以从此次南京亚青会的橄榄球比赛中获取一些启示。
推广得益于奥运
橄榄球运动是个舶来品,在我国开展较晚,随着7人制橄榄球成为2016年里约夏季奥运会和2014年南京青奥会比赛项目,各省市才逐步组建橄榄球队。据中国橄榄球协会秘书长刘荣耀介绍,在橄榄球还属于“非奥”项目时,整个中国能上场比赛的橄榄球运动员,男、女加起来才43人;而当其成为辽宁全运会比赛项目后,注册运动员已接近千人,江苏、山东、安徽等十几个省市已先行一步搞起了橄榄球梯队建设,组建了橄榄球专业队伍。
本届南京亚青会上,中国橄榄球女队获得亚军,“举国模式”仿佛更胜一筹。但结论不能下得太早,本届亚青会7人制橄榄球比赛,日本女队获得金牌、男队获得铜牌;香港男队获得金牌、女队获得铜牌,而中国香港、日本均为橄榄球运动推广发展“校园模式”的典型代表,他们的队员都来自学校,区别于中国的专业队。中国男队在亚青会上的最终名次是第六名,日本和香港的男、女队均获得奖牌。由此看来,“校园模式”仿佛又占了上风。
期待主管部门给力
十分有意思的是,与其他体育项目由体育部门推动发展不同,早在上世纪90年代,橄榄球运动在国内最初的落脚点就是学校——中国农业大学,男队主教练李书峰就是从农大开始从事橄榄球运动的。
为什么植根于校园的运动迟迟没有开花结果,其中原因耐人寻味。在李书峰看来,由于橄榄球运动缺乏品牌宣传,如果国字号球队取得佳绩,就可以在国人心中撒下种子,继而在校园推广。因而,发展橄榄球运动不仅仅需要“校园模式”作为基础,体育主管部门的推动也不可缺少。(本报记者范佳元 姚雪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