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时间昨天进行的女排[微博]欧冠联赛小组赛中,土耳其的伊萨奇巴希女排客场击败德国的什未林队。伊队的12人名单里,中国女排现役国手王一梅[微博]赫然在列,本赛季是她首次效力国外俱乐部。加上此前老将魏秋月[微博]、马蕴雯[微博]、张磊[微博]转会至阿塞拜疆伊蒂萨奇俱乐部,一批女排国手的留洋颇引人关注。
与这些国手相似,国内不少优秀排球运动员也梦想着出国打球,但都未能在当打之年成行。中国女排在国际排坛屡创佳绩,为什么能够加盟海外高水平联赛的中国球员仅是凤毛麟角?是实力不济还是遇到了阻力?
留洋梦:可望而难即
近十余年来,欧洲逐渐成为世界排球职业化的发展中心。由于各自排协的重视以及赞助商的投入,意大利、土耳其、俄罗斯、阿塞拜疆等国运营着高质量的排球联赛;球员收入高,转会机制灵活,吸引了各路好手前往“淘金”。据了解,一名中国选手若能在欧洲联赛打上主力,其赛季总收入是在国内地方队时的几倍甚至十几倍。而对习惯了集训生活的中国球员而言,留洋也有助于开阔视野、加强自立。
正因益处多多,中国女排队员留洋不乏先例:名将孙玥[微博]、何琦、殷茵[微博],“黄金一代”成员冯坤[微博]、杨昊[微博],分别于2001年前后、2008年底奔赴意大利A1联赛;吴咏梅、张越[微博]红等也曾加盟日本联赛。
不过,成功留洋的基本上是濒临退役的老将;而国内大多数好手终其职业生涯也无此般经历。某排球国字号主力选手曾无奈表示,“我们也想趁着年轻出去闯一闯,但是没有这样的条件。”在这名选手看来,出国打球是“可望而难即的梦想”。
留洋路:至今不通畅
排球运动员留洋需要什么样的条件?“按照国际排联规程,首先需要运动员所在排协出具的转会证明。”中国排协副主席、首都体育学院院长钟秉枢回忆称,上世纪90年代中国排协对运动员出国打球“卡得很死”,“球员一般在退出国家队之后才被允许出去。进入本世纪,国际排球开启职业化,中国排协逐渐放宽政策,鼓励够条件的运动员留洋,联赛中的外援现象也变多了。”但政策的宽度与职业化的要求还有不小差距。
另外,专业队管理体制下的中国排球俱乐部,运动员流动性较差。“球员要代表地方队参加四年一度的全运会,核心球员出国打球会影响到队伍的磨合,所以每支队都不轻易‘放人’。”钟秉枢指出,女排国手“留洋潮”具有周期性,“基本都在全运会结束后一两年,随后她们将回国备战奥运会、全运会,或者直接退役。”
对此,某地方队主教练告诉记者,“如果全运会要出成绩,我肯定不想让好的队员出国,哪怕国内转会也要慎重考虑。”至于为何个别老将能够留洋,该教练认为这大概是一种福利,“让她们在退役之前多赚点儿钱。”
除了全运战略,留洋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制约。“在集训环境下,专业运动队的观念往往相对滞后,运动员的外语水平、思想开放度也有待提高。”钟秉枢分析道。
留洋机会:球员应该有
如今,欧洲排球赛场活跃着世界排球强国的高手。例如,阿塞拜疆女排联赛的外援人数不受限,伊蒂萨奇俱乐部外援分别是中国、荷兰、泰国、美国的国手,联赛观赏性高、看点颇多。相比之下,“请进来少”、“走出去难”一直是中国排球联赛职业化进展缓慢的突出表现。今年中国女排的“最大发现”——世青赛最有价值球员朱婷[微博],早在5月份的瑞士女排精英赛就有欧洲顶级俱乐部抛出“橄榄枝”,但很快被她所属的河南女排方面否定,“现在正是朱婷为河南队出力之际,怎么可能让她转会别的队?”
“其实,有时候留洋比留在国内更能体现价值。输出球员的俱乐部不仅可以借此赚取转会费,还能扩大自身影响力,加强国际交往。运动员带回先进的职业精神和技战术理念,丰富的阅历对他(她)个人发展也大有裨益。”钟秉枢介绍,中国排协在近年的培训班、运动队集训拉练中,特别注重培养教练员、运动员的国际视野,想方设法协调全运战略与球员出国的关系。“相信不久的将来,对于像朱婷这样有实力、有潜力的年轻球员,留洋不再是难题。”
对于国手赴海外打球,执教过国外俱乐部多年的现中国女排主帅郎平[微博]也投下赞成票。“只要俱乐部同意,国家队会认真考虑。”她说,“以前一些队员打国内联赛都在调整,不全力以赴,训练也不系统。现在她们出去参加职业联赛,跟外国球员多交流,我觉得非常好。”
本报记者 黄志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