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微博点评北马:“传统”不应是“尿红墙”

2013年10月21日10:10  东方早报

  “北京国际马拉松赛上,一些参赛者随处小便成为‘景观’,有人戏谑‘尿红墙’为北马传统。完美的赛事结果固然重要,细节却不可忽视。一面要提醒个人注意文明,一面也要检讨组织方为何不提供充足设施以免尴尬?个人不可随处小便,公共服务须‘小处’不可随便。”

  ——央视新闻微博评论

  早报记者 朱轶

  挥别了雾霾天的北京昨天成为3万名跑步爱好者的天堂。蓝天白云、秋高气爽也让第33届北京马拉松赛格外引人注目,与此同时,在男子组比赛中埃塞俄比亚选手沃尔德格贝利尔以2小时7分13秒的成绩打破了已经保持27年之久的赛会纪录,而中国选手张莹莹在女子组比赛中以2小时31分19秒获得冠军,这是中国女选手在北京马拉松比赛中的22连冠。

  马拉松热在全国各地的兴起发展,也让人们对北京马拉松赛的未来投去l了更多期待。田管中心主任杜兆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现在田管中心计划将北京马拉松直接列为2015年北京田径世锦赛的马拉松赛事。

  破纪录先谢好天气

  北京马拉松开赛前几天,整个北京城都笼罩在雾霾之中,这也让不少人担忧今年赛事会不会成为独一无二的“口罩马拉松”。就在北马开赛的前一天,原本定于18日在北京献演的格莱美奖得主佩蒂·奥斯汀被诊断为因呼吸道严重感染引发哮喘。大家纷纷调侃,奥斯汀一定是被北京空气“熏”病的;这也让不少跑友开始担心其北京的天气。对此,田径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冯树勇倒是直言,天气确实会给参赛选手造成了一定影响,“难度还是很大的,运动员们要接受严峻的考验。业余选手可据自身情况弃赛,因为参加马拉松赛的目的是提高体质,而不是损害自己的身体。”另一位田管中心副主任王大卫则显得颇为无奈:“马拉松比赛在户外进行,难免受到天气影响。赛事主办单位当然尽可能保障参赛人员的安全和健康。”

  好在天公作美,昨天的北京迎来了近期难得的晴好天气,这也为参赛选手创造好成绩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虽然比赛途中依然有一些选手戴着口罩,但赛后男女冠军都不约而同地感谢了天气。

  夺得男子组冠军的埃塞俄比亚选手沃尔德格贝利尔由衷赞叹北京的好天气令自己有了不错的发挥,“北京今天的天气和空气质量都很不错,我对这样的比赛环境感到满意。”从比赛开始,他就与两位肯尼亚选手基普耶戈、吉普库加特等运动员组成了第一方阵,一马当先。在冲刺阶段沃尔德格贝利尔凭借强劲有力的冲刺能力以2小时7分13秒创造了赛会新纪录,肯尼亚选手吉普耶戈以2小时7分19秒的成绩获得银牌,基普库加特以2小时7分20秒的成绩获得铜牌,获得前三名的选手都刷新了此前由日本选手儿玉泰介在1986年创造的2小时7分35秒的赛会纪录。

  在女子组比赛中,中国选手张莹莹也很早就让比赛失去了悬念,并以2小时31分19秒获得冠军,实现了中国女选手在北京马拉松上的22连冠。虽然没能突破个人最好成绩,但张莹莹认为自己整体发挥不错,“基本发挥出了训练水平,比赛的氛围特别好,当我跑进奥林匹克公园后,两边观众都很热情,让我浑身充满力量。”这次夺冠也让张莹莹拥有了厦门马拉松和北京马拉松两个国内顶级马拉松赛事的冠军,对于北京比赛当天的天气,她同样感到满意,并认为自己还有提高的空间,“今天北京的天气要比厦门更舒服一些。因为今天最后一段路是自己单独跑的,如果团队作战的话,成绩会更好一些。”

  雄心勃勃并入世锦赛

  事实上,今年北京马拉松的火爆超出想象,很多跑步爱好者因为没有报上名不得不放弃参赛。针对外界北京马拉松赛参赛名额扩容的建议,王大卫坦言赛事不但不会扩容,未来只会对赛事名额进行“限制”,而这一切的初衷都是为了保证这项金标赛事的品质,“从北京马拉松今后发展来看,在人数上的突破难度依然很大,但我们会增加更多跑全程的人数比例。下一步可能会采取一些预报名或抽签报名等国际通行做法,让报名更有效、更公平。”

  今年北京马拉松第一次采取“净计时”,这些创新和变化也让不少人关注这项赛事的未来。田管中心主任杜兆才认为北京马拉松赛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而且赛事也有着更大的雄心和创新计划。田管中心有意将北京马拉松直接列为2015年北京田径世锦赛的马拉松赛事,“目前体育总局和北马组委会已经基本决定了这一想法,我们目前正在和国际田联商量,在世锦赛上进行这样的改革创新,把北马融到世锦赛之中。”杜兆才承认田管中心对日渐成熟的北京马拉松寄予厚望。

  今年马拉松热潮在全国各地蔓延开来,无论是上海马拉松还是杭州马拉松赛,都出现了半夜排队报名的罕见一幕。王大卫也透露,今年国内有29个城市举办全程或半程马拉松,有8个城市举办10公里跑,还有3个城市共同举办了超100公里的比赛,“所以这些都加起来的话,今年共有40个城市举办了马拉松赛事。”

  对于这股马拉松热,王大卫也有自己的解读,“马拉松不同于在体育场或者体育馆举办的比赛,它是在一座城市举办的流动赛事。参与马拉松的既有专业运动员,也有跑步发烧友等业余选手,而后者占90%的比例。从国民体质监测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所有的体育锻炼人群中,跑步人群规模最大。所以马拉松是优秀运动员脱颖而出的赛场,也是大众健身的平台,同时它也是企业、商家展示自我的黄金平台。”

  选手太多 厕所供应不上

  为了打造一场马拉松盛宴,北京马拉松赛事组委会也做了精心安排。田管中心副主任王大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今年赛事每5公里设有一个饮料站和救护点,5公里后,每隔2.5公里设有水站,特别在安全保障上也颇费心思,“在沿途还有8到10家指定医院随时准备急救。每100米处有志愿者,他们都是经过市卫生局医疗机构培训的。”考虑到选手们挑战极限需要补充能力,赛事还特意在30公里到35公里阶段提供能量棒。

  作为与柏林马拉松、伦敦马拉松并列为国际田联的金标马拉松赛事,北京马拉松赛今年特意推出了“为公益而跑”的赛事主题。今年有9位视障人士报名参赛,赛事组委会也促成了首个视障人士参赛队和公益护跑团,帮助视障人士完成跑马拉松的梦想。

  今年的北京马拉松报名工作在启动后13个小时就报满了全部30000个比赛名额,这一速度创造了国内马拉松赛事报名新纪录。在赛事热度空前的情况下,也有一些尴尬发生。由于赛会组织方设置的流动厕所和公厕有限,很多选手沿途“就地解决”,地面上“水”流成河。其实,发生这一情况不难理解,今年北马参加全程(42.195公里)的人数为15000人,参加半程和迷你(4.2公里)的分别是7000人和8000人。全程马拉松男子顶尖选手跑下来也超过2小时,而业余爱好者通常需要四五个小时,加上路上不断喝水补充水分,上厕所是必需的。选手多而流动厕所和公厕有限,导致许多选手只能在路旁解决。昨日网上盛传的一组照片就是很多选手排成一排在天安门附近的红墙边小便。

  央视新闻赛后也在微博上发表标题为《北马“传统”不应是“尿红墙”》的评论说:“北京国际马拉松赛上,一些参赛者随处小便成为‘景观’,有人戏谑‘尿红墙’为北马传统。完美的赛事结果固然重要,细节却不可忽视。一面要提醒个人注意文明,一面也要检讨组织方为何不提供充足设施以免尴尬?个人不可随处小便,公共服务须‘小处’不可随便。”

  赛后,赛事组委会也承认组织工作还存在瑕疵,“比如在天安门广场上就一直有很多流动厕所,只是可能参赛者找不到厕所,指示牌和标示上以及志愿者方面还做得不够,这也是来年会努力弥补的一环。”如波士顿马拉松赛过去几年也增加过一批移动厕所来解决参赛者在绿化带中随意解决的问题。当然也有外国参赛选手给出了自己的意见,一位日本参赛选手就表示:“其实很多著名的马拉松赛都存在这个问题,参赛者也可以向专业运动员讨教经验,比赛前能够解决的话,对成绩也有保障。”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