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的北京称得上秋高气爽,举办至第三十三届的北京马拉松赛让人再次深切感受到马拉松运动的独特魅力。
从电视直播画面来看,北京马拉松的关注者不在少数;从电视直播效果来看,画面切换、风光穿插、主持解说也比以往要好上很多。
伴随国内马拉松赛的日渐红火,北京马拉松的标志性地位一度受到冲击、办赛的专业品质一度遭到质疑,好在所有这些坎坷与怀疑非但没有击垮一项传统赛事,反倒令其在激烈的竞争中重新找回自己的独特定位。
办一项赛事到底追求的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人气和品质。
那办赛又靠什么拉动人气、提升品质呢?简单来说,就是坚持标准、做好服务。
客观地说,目前国内诸多城市之所以对办马拉松赛感兴趣,也许更多是出于擦亮城市品牌、推介城市资源的考虑,至于满足群众健身需求、帮助专业选手提高成绩并非一定在考虑之列。
以42.195公里的空间距离和两三个小时的时间跨度为衡量标准,所有单项赛事资源中似乎没有哪项赛事比马拉松赛更适于电视直播;而在当下针对马拉松赛的所有传播手段中,似乎也没有哪种宣传手段能比电视直播更直接、更便捷地提升城市影响力、推介城市资源。于是,各地蜂拥而上办马拉松、同样也蜂拥而上求电视直播。这样一种局面的形成,说白了就是急功近利的思想在作祟。但明知这样快餐式消费马拉松终有尽头,却依然难以阻挡越来越多的城市迫不及待地加入此种办赛模式。
城市对办马拉松比赛感兴趣,这是马拉松运动发展的一大利好。但光等着天上掉馅饼而不思考如何因势利导,既是相关主管部门的一种短视行为,也是一种失职。而对一个城市来说,光想着通过“短、平、快”的电视直播途径迅速提高知名度而不想通过扎实办赛提高影响力,可以想到的后果一定是得不偿失、难以为继。
城市有自身的办赛诉求原本正常,办赛有自身的运行规律天经地义,至于电视直播做得好也一定是加分项目。但如何处理好这几者间的轻重缓急关系,显然还需要相关各方能在马拉松办赛热中静下心来细细思量。(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