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在四川成都温江区金强篮球基地里进行的CBA[微博]体测,又让人们看到了球员们的种种痛苦表情。两分钟强度投篮“落马者”甚多,其中不乏广东队王仕鹏[微博]、福建队王哲林[微博]这样的明星球员。折返跑虽然基本过关,但完成后也在地板上累倒一片。体测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再度引来议论纷纷,有球员认为“一刀切”的办法不够科学,有的教练认为“这样的要求很正常”。
主持此次体测的国家体育总局篮球运动管理中心训练科研部部长宫鲁鸣表示,体测是为了加强球员的基本功训练。对于号称职业联赛的CBA来说,将所有球员(除外援)集中起来检查基本功,的确显得有些无奈。而体测所暴露的,不仅是球员基本功的亏欠,还有联赛发展的深层问题。
体测内容一再变化,闻所未闻背后的不得已
21日首先进行的两分钟强度投篮给了不少球员一个“下马威”。球员可以选择在外线或内线投篮,两分钟内,外线投中10球是最低标准,15球算及格,投进20球是满分。内线的要求分别是投中13球、20球和26球,如果投中的次数未达到最低标准则没有成绩。同时,每队允许有40%的球员不通过测试。
在测试中,CBA新军四川队只有姚锴夫[微博]等3人通过最低标准,但也未能达到15球的及格线。这样的情况并非个例,一些没通过的球员大倒苦水,老将吕晓明[微博]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篮球场上每个人的职责是不一样的,并不是人人都当投手,所以我觉得这种测试应该更有针对性。”
实际上,体测的“针对性”也经历了一番变迁。联赛创办初期就曾进行过体测,当时还是简单的3200米跑,现场还有跑吐了的球员。这样单纯的“跑圈式”体测因为同项目运动规律相去甚远而饱受质疑,不久就停止。体测再度恢复后每次都有调整,上赛季内容为10项。这个赛季精简到了4项,无论强度投篮、折返跑(专项速度耐力),还是负重深蹲和卧推,都和篮球基本体能、技术直接相关。宫鲁鸣表示,这是为了让测试更简单明确地反映出球员的状况和能力。
前国家队教练张卫平说,联赛前体测这种形式闻所未闻,但某种程度上其实是迫不得已,“现在球员的体能和技术都比较差,用这种办法促一促吧。”至于4项测试内容,张卫平认为无可厚非,都属于平时训练的基本内容。两分钟强度投篮就是要考查球员在疲劳状态下的命中率,“这还没加上对抗呢”。国奥队主教练范斌也表示:“以前在国家队训练,蒋兴权指导要求我们每天早上都要做这种训练,1分钟得投中9个或者10个。”
用数据说话,推动联赛竞争环境提升
既然是职业联赛、职业球员,为何还用体测这种集体的强制性办法去督促大家练基本功?
张卫平认为,“说到底,还是竞争不够。”联赛中真正高水平的球员不是太多而是远远不够,一些球员的心态是“反正你也不能不用我”。而美国的NBA联赛之所以达到顶级水平,就在于运动员是从最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人家高强度的比赛是因为有训练基础。科比[微博]为什么那么强,因为他知道每天早上4点洛杉矶的样子。”
体育界有句老话“比赛是训练的镜子”。外界将体测的焦点集中于能不能拿到联赛“上岗证”,宫鲁鸣则强调,体测的目的是为了监督运动员训练。同时,体测可以建立起球员相关资料的数据库,通过几年时间的积累,对CBA球员的身体状况有一个基本掌握。而这也是联赛规范发展所需要的。
虽然有一些抱怨声,但从体测中不难看出,眼下CBA国内球员的整体基本功水准并不高。要解决这个问题,体测不是治本的办法,推动联赛竞争力的提升才能让球员真正养成“我要练”的意识。但眼下,各个俱乐部的训练质量、体能监测意识和水平参差不齐,用体测这种“外力”去推动一下,也有其阶段性价值。不久前亚锦赛的失利,暴露出中国篮球的诸多深层问题,而这些问题,很多都指向篮球的基础。联赛创立10多年,待遇上坡、成绩下坡,还没有从根基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这是中国篮球的现实,也是中国篮球的无奈。
宫鲁鸣对此表示,希望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让国内球员的能力得到提高。联赛迈进一小步,对于国家队来说都是有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