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早报:中国式体测成整顿CBA秩序准绳

2013年10月25日10:10  东方早报

  孟晓琦[微博]

  要骂抓紧,过不了几天,CBA[微博]体测就会被人淡忘的。

  因为几乎没有多少人相信,这道酷似画蛇添足的关卡,会卡住多少球员出战新赛季CBA的机会。花样繁多的及格标准也好,关门进行的补测也好,都不及简简单单一个“60%通过率”给力。换个说法,只要球队通过了,再大的困难户也等于通过了,一切风平浪静,而这偏偏也成了骂声渐起的一个重要原因。

  体测——多敏感的两个字,当年让中国足球背上无尽骂名的包袱里,这两个字就占了不少分量,如今中国篮球再搬出这柄武器,自然而然地就被推向了“复制愚蠢”的对岸。第一“不符合运动实际规律”,第二“考核标准不严导致体测本身失去意义”,当然可以直指要害。

  这算不算折腾?仅就个人感受而言,两种答案,我是站在右边的。

  据说再掌广东队教鞭的尤纳斯很瞧不上体测这种形式,老爷子一点儿没错,包括在联赛开始前20天安排这样的大动干戈,莫说是具体测试项目与篮球运动的实际特点有怎样的出入,单从准备期的训练连贯性来评判,这也是一种打断。或者,往更纵深里探究,篮管中心若抱有督促球员加强基本功和体能训练的初衷,也应该从整个体系入手,将要求下沉到基层培训,这在理论上无疑是惟一正确的选择。

  可我们谁又敢说自己无比清醒,谁也都无法逃离现实。现实就是,在下定决心重塑体系之前,谁也没有资本去完全接受眼下球员群体的“定型”。且不论这种“定型”是不是完全归咎于球员自身,但这股风确实在某种程度上正拽着中国篮球一点点地下滑。所以,哪怕就是奔着亡羊补牢的目的,一点点扭转习惯的目的,有些事情做了,终归是要比不做好的。

  比如,两分钟投篮的确有值得商榷之处,自己移动着投篮也就罢了,还要自己去捡篮板球,运气不好的话光是那些弹到远处的球,就能让你彻底没机会过关。于是,从好奇的记者,到费尽心机的球员,一个个甚至都要去琢磨,有什么样的小窍门去保证完成这样的测试强度,而不是专注于移动投篮本身。可是平心而论,这一定不是篮管中心出台测试规定的目的,个中的不尽完善之处可以修正,测试的核心仍然还应该是投篮,只不过这样的良苦用心,显出那么点儿“多余”罢了。

  自有人会反驳,打篮球不就是比投篮得分的吗,难道你们不搞测试,我们自己就不练?也还会有人反驳,明明一支球队有人擅长投篮、有人擅长抢篮板,你凭什么就要求每个人都那么准?但是,外界同样也出现了这样的声音——而且往往是业界前辈发出来的:“现在球员的投篮功夫,真的不如我们那阵子。”归根结底,中国篮球终须承认,这哪怕就是折腾,也是在我们落后之下的折腾,手段在此,目的不在此。

  身边这样的何其相似,又岂止是一件两件。“中国式过马路”早已天下闻名,明明有红绿灯,有斑马线,一个个都沦为被视而不见的摆设,反正瞅着空子过马路的实际成本,貌似也不比等到绿灯时通行大太多。可事实上,谁会不明白如此无序制造的消耗,会远远大于行人多等的那几十秒?于是,作为整顿秩序、遵守规则的手段之一,便不仅仅是十字路口多了协管员,甚至还多了协管员挡在斑马线前的那根拉绳。

  转念一想,CBA出台的体测,不就相当于中国篮球的那根拉绳?理论上当然多余,甚至还投射出对行走者的不信任,可在无法保证人人遵守规则的今天,这种带着土气的做法其实又接着地气。NBA也好,欧洲各国也好,的确也罕有这样的“约束”手段,可我们总无法回避,中国球员的身体素质比NBA球员差了一大截,中国球员的投篮技术又比欧洲球员差了一大截,假如每支球队都请来个尤纳斯级别的严师,体测倒是真的没太多存在的必要。

  最后说一句,体测当然不是我们发自内心期待的“治本”。

  (作者系《篮球先锋报》副主编)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