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特区报:CBA体测用心良苦却成空?

2013年10月24日07:59  深圳特区报

   ■ 李华梁 史春东

   正在四川温江进行的CBA新赛季体测争议不断,“瞎折腾”、“走形式”等声音不绝于耳。篮协“用心良苦”打造的体测被拿来与同样饱受争议的足球12分钟跑、YOYO体测相比较,一心为球员好的体测缘何不被理解,未来会不会落得“一场空”?

   今年体测的项目由10项缩减为4项,保留了“2分钟强度投篮”、“专项速度耐力”、“负重深蹲”和“负重卧推”4个核心项目。同时,取消了每队的“免测名额”。国家体育总局篮管中心运动队管理部部长宫鲁鸣明确表示,推出体测,包括现在改善体测,都是基于一个目的,就是花工夫狠抓基本功。

   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中国男篮羸弱的基本功暴露得越发明显。基本功不扎实,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命中率惨不忍睹。2013年亚锦赛对阵韩国的比赛中甚至出现了三分球14中0这样的尴尬数字。不仅如此,罚球二中一甚至两罚不中比比皆是,“习惯性崩盘”屡见不鲜。

   21日进行的“2分钟强度投篮”成为争议最大的体测项目,在首轮实测中,朱芳雨、王仕鹏等一系列名将纷纷“落马”。是不是太难了?体测的难度设置随即成为争议焦点之一。

   记者咨询了篮协体测教研组专家以及多队的体能教练,得到的答案却是“不仅不难,反倒太容易了”。“2分钟的强度投篮”中,外线要求24投10中及格,内线需要30投13中及格,及格线其实连50%的命中率都不到。这就已经不是投手或非投手的区别了,而是一个职业球员的基本要求。如果训练时的命中率都达不到50%,比赛期间可想而知。

   如果说标准并不高,那只能说明,球员们自身的基本功确实偏弱,需要加强。宫鲁鸣在测试现场痛心直言:“连中华台北队都输,还不练?”体测的多个项目,虽然很基本,但在比赛中其实可看到类似场景。比如强度投篮,尤其是在最后的30秒,精神高度紧张,这就与比赛的最后时刻体能接近极限,或者是比赛僵持不下时的情况类似。

   球员基本功偏弱是不争事实,体测有“测”的必要,就带来了第二个争议焦点,为什么是篮协测?职业体育中,球员能不能上场,应该球队说了算,篮协这样“折腾”,不是越俎代庖吗?

   设立体测,除了强化基本功意识,同时还可以督促球员在休赛期间主动地强化自己的技术环节。据了解,NBA的球员在训练方面普遍自觉性很高,而有些CBA球员平时需要有人监督才会去训练。NBA球员的休赛期要比联赛期间更辛苦,因为球员会苦练体能,为新赛季做好储备。

   在休赛期的训练状态如何,体测过程中可以看得很清楚。这此间的不同,正是球员职业化充分与否的不同。中国篮球职业化走到目前这个阶段,CBA号称“世界第二大职业篮球联赛”,可有些俱乐部老板的职业化思想是偏弱的,本土球员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和成长。宫鲁鸣说:“中国篮协不能看着俱乐部往下滑,中国篮协有责任帮助俱乐部来做监督工作。”

   其实按照国际惯例,体测都是由俱乐部自己进行,可如果现在将体测下放给各个俱乐部,难免会出现蒙混过关的情况,体测对基本功的强调、对休赛期间训练的督促也就很难落到实处。目前的体测由篮协主导,可以说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宫鲁鸣也明确表示,未来到一定阶段,体测将由各俱乐部自己进行。但是目前看来恐怕篮协还将主导体测一段时间。

   篮协决心很大,可本届体测也出现了一些令人不解的情况。比如,补测不设次数限制,个人申请的补测随时可进行,而且补测时,媒体不准进场。于是就有了“正式测试不过,补测大量过关”的情况,这就难免令人产生联想。

   如果篮协想要体测不流于形式,不会最终竹篮打水一场空,一方面要继续针对球员的个体情况对体测做出优化,同时更应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在测试上“动真格”,补测有次数限制,同时测试不过的话就不能参加比赛,这样体测才不会流于形式,才能起到实效。

   争议体测背后是球员每况愈下的技术体能,而技术体能背后又是不完全职业化的连锁反应,中国篮球在职业化进程中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或许中国篮球自身也可以时不时来场“体测”,看看“基本功”究竟如何。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