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化并非中国体育唯一出路 全民体育才是真正方向

2013年07月10日05:30  汉网-长江日报 微博

  记者俞国伟

  7日,彭帅与谢淑薇[微博]的“海峡组合”首夺温网女双冠军,中国姑娘薛晨张希在波兰小城古雅布沃尼克也创造中国沙滩排球新的历史。无疑,这样的成绩是中国网球和沙排初步职业化的成果。因此,用职业化取代举国体制的呼声也愈来愈高,那么,职业化是否就是中国体育的“万能药”呢?

  职业化

  能解放球员战斗力

  成功范例:网球出了个李娜[微博]

  网球在中国的职业化并不是最早的,但却可以说是目前最为成功的。

  中国从2001年已开始逐步走沙排职业化道路。不过,中国的沙排职业化仍处于发展摸索阶段,运动员仍是在中国排球协会的安排下训练和比赛,他们没有个人赞助,从培训到比赛的花费也是协会在负责,目前球员参加职业巡回赛获得的奖金个人能拿到20%。

  曾经一度,中国网球的模式与沙排非常相似。但2008年奥运会之后,中国网球迈出了突破性的一步,网管中心允许李娜、郑洁、彭帅和晏紫4名选手“单飞”,正式成为了职业化的选手,渐渐与国际上其他网球选手并没有太多的区别。

  “单飞”的中国网球选手渐渐取得了更多的突破。2010年便有两名中国选手闯入澳网[微博]的女单4强,2011年李娜连续进入两项大满贯的决赛,并在法网夺冠……成绩的突破无疑是对“单飞”举措的肯定。

  职业化

  不是简单的商业化失败范例:中国足球

  不是简单的商业化

  失败范例:中国足球

  1994年,作为职业化改革的“试点”,中国足球走进足球俱乐部,成立国内职业联赛。联赛的激烈,球市的火爆,众多投资人、企业的加入,还有足球学校在全国各地的蓬勃发展,都是职业化带来的积极一面。

  然而,职业化不仅仅是简单的商业化,还包括专业化、制度化和责任化。在这其中,最简单且最有成效的是商业化,这也是中国足球在10多年职业化中始终停留的阶段。商业化被无限放大了,伴随而来的浮躁、急功近利的心态将中国足球带入了一个彻底堕落的深渊。再加上作为领导者——中国足协的领导们,错把职业化当成了商业化,以为球员有钱、足协有钱就是职业化了,这样的错误认识换来的结果是,中国足球在缺乏职业道德,缺乏制度约束,缺乏监督管理的背景下,出现了一个又一个既黑又黄兼暴力的镜头。常言道,联赛为国家队之本,但一个假球、黑哨、腐败丑闻频出的职业联赛,如何能够培养出一批健康、富有战斗力的球员呢?

  职业化

  也并非是万能的典型范例:体操、举重

  也并非是万能的

  典型范例:体操、举重

  当然,职业化也并非万能。在职业化推广基础薄弱的项目上,现行体育体制的作用仍举足轻重,可保持我们传统项目的优势地位。体操、游泳、举重等项目即得益于体制的支持,长期强势。

  2011年李娜夺得法网后,体操名将陈一冰就说,自己也很羡慕职业化,每年有很多比赛,完全为了自己,不用背上其他压力!但是体操运动员只有1年一次世锦赛和4年一次的奥运会,“一名运动员能有几个4年?成功了,因为我们国家体制好,如果4年换来的是失败呢……我们的付出呢?”不过陈一冰还是认为体操这个项目需要国家扶持,现在的体制符合体操运动的发展规律。

  陈一冰讲到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职业化程度不高的运动项目要怎么发展,还是干脆不发展?保持一个运动项目长久的运动基础在于普及,体操、举重这些在中国普及程度低的项目如果没有举国体制的保护,发展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局面呢?

  总结:职业化,是世界体育发展的大势所趋;但职业化并非是万能的,在一些项目上举国体制仍然具有优势。归根结底,只有把举国体制变成全民体育、把职业化变成全民化,才是中国体育真正的出路。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