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花滑标志性人物正式出任国家队双人滑组主教练———
本周一深夜,经过深思熟虑后,冬季运动管理中心最终下发了索契冬奥会前最后一个赛季的国家花滑队组队名单。在这份全力为明年索契冬奥会花滑奖牌而战的名单中,赵宏博正式进入国家队教练组,担任双人滑组主教练,整个双人滑组的教练人数也达到创纪录的8人。
集中全部优势资源力拼奖牌
在今年3月份的世锦赛中,中国双人滑在伤病非常严重的情况下,没能拿到索契冬奥会满额的三个参赛名额。这个糟糕的结果,也让在温哥华冬奥会上夺得冬奥首金的中国双人滑,要想完成在索契至少保住一枚双人滑奖牌的目标,变成了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世锦赛结束后,中国花滑队一直在谋划能在接下来的有限时间内,完成一次“大逆转”。在最新公布的组队方案中,冬运中心可谓全力以赴,调动了目前国内所有的资源,为了冬奥会奖牌奋力一搏。除了赵宏博正式进入国家队教练组,出任双人滑组主教练之外,曾经培养出隋文静/韩聪、金扬/于小雨等多对国内优秀青少年双人滑组合的前国青队教练栾波,也带领着自己的两对爱徒隋文静/韩聪、金扬/于小雨从哈尔滨正式加盟国家队。
这些因素的变化,让参加冬奥会备战的整个双人滑组可谓盛况空前,在只有5对选手的情况下,加上以队员兼教练身份出现的老将庞清、佟健,整个国家队双人滑教练组的人数达到了8人,这也是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局面。冬运中心方面表示,在拿到冬奥奖牌也十分困难的情况下,集中目前国内全部的资源备战,已是最佳选择。
伤病仍然是备战的最大敌人
虽然掏出了自己全部的家当,但是双人滑要想在索契完成夺取奖牌的目标,仍然可谓困难重重。因为伤病已经成为全队最大的敌人,几对有望竞争冬奥会参赛席位的组合,目前都不同程度被伤病所困扰。
老将庞清/佟健是最有希望冲击奥运奖牌的,但佟健的伤已经很难根治,只能咬牙坚持。张昊在和自己的新搭档彭程配对后,全身上下的伤病同样没有被扭转性治愈,也属于咬牙坚持。新锐组合隋文静/韩聪尽管没有老伤,但隋文静上赛季出现的腹股沟伤情,会不会影响这对组合在本赛季当中的表现,目前仍然是个未知数。
保住奖牌非常不易
面对这样艰难的局面,从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开始,一直都有奖牌入账的中国双人滑,在索契冬奥会上恐怕将面对最为艰难的局面。中国花滑队相关人士曾公开表示:“按照目前的局面,要想在索契夺得双人滑奖牌,最后一年必须付出200%的努力。”
刚刚出任双人滑组主教练的赵宏博也表示:“虽然目前队伍的情况比较困难,但想在索契完成既定目标并非没有可能,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在最后一年的备战中,集中全部的优势资源,为了完成目标全力以赴。”
赵宏博有望成为姚滨接班人
作为我国首位花样滑冰冬奥会冠军,刚刚出任国家队双人滑教练组主教练的赵宏博,很有希望成为中国双人滑项目未来若干年当中的领军人物。而在索契冬奥会前一年正式执教国家队,颇有些被“逼上梁山”味道的赵宏博,他执教的第一届冬奥会也许“练手”的意味更重。
在出任国家队双人滑组主教练之前,赵宏博曾向记者表示:“国家队备战冬奥会的过程是一个非常细致和严密的系统工程,任何一个新人要想加入这个团队,都必须在仔细斟酌后,才能做出最终的决定。从我个人的意愿而言,有很大的热情在目前这种困难的局面下,帮助中国队,但我怎样加入这支队伍,加入后做怎么样的工作,都必须慎重决定。”由此可见,为了国家利益,“救火队员”赵宏博在选择回归国家队前,也是十分谨慎的。
不过由于困境下急需人才,在索契冬奥会结束后才是最佳归队时间的情况下,赵宏博只能提前归队了。目前国家队方面还没有最终确定赵宏博的具体工作,但从目前的情况看,赵宏博执教王雪涵/王磊、陈晓雪/郭文雄这两对年轻组合的可能性非常大,而这两对为2018年平昌冬奥会准备的年轻组合,也是赵宏博执教生涯起步阶段一个相对适合的选择。
当然,索契冬奥会对初执教鞭的赵宏博是个锻炼,也是他证明自己的一个好机会。由于他的恩师、现任中国花滑队总教练姚滨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已经大不如前,所以未来赵宏博接替姚滨成为中国花滑的领军人物,也将是一支队伍新陈代谢的必然结果。
庞清/佟健扮演新角色
作为中国双人滑目前综合实力最强的一对组合,庞清/佟健也成为本次国家队教练组当中的新人。这对在索契冬奥会结束后肯定会正式退役的老将,在自己运动员生涯的最后一年中也将开始尝试自己的新角色。
当然,“庞佟组合”有了运动员兼教练这个新角色,并不意味着两人的工作重心将在最后一年里由运动员转向教练岗位。全力备战索契冬奥会,为了冬奥会的奖牌而战,将是他们俩最重要的一项工作。
今年3月份的世锦赛中,佟健的膝伤严重影响了两人的发挥,导致他们无缘世锦赛奖牌。而在最后一年的备战中,佟健的膝伤仍将决定这对老将能不能在关键时刻完成保住中国双人滑冬奥奖牌的重任。为了不影响参加冬奥会,佟健在赛季间歇期已经放弃了手术治疗,而是采取保守治疗方案。目前一边训练一边痛苦地同伤病“斗争”的这对夫妇,已经做好了为了捍卫中国双人滑的荣誉而“拼命”的准备。
文/本报记者 杜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