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从北川到芦山 体育重振精神

2013年05月11日15:28  新华网

  新华社记者史春东 李华梁

  临近“5·12”汶川地震五周年,记者再赴北川、芦山采访,在灾区采访到了当年灾难的经历者与今天的灾民,听到了一段段感人故事,深感体育力量对重振灾区人民精神是何等的重要。

  北川的守望:芦山你还好吗?我们为你加油!

  5月10日,四川北川赶上一个艳阳高照的好天气,人们在麦田、油菜籽地里忙收割。

  北川新城尔玛路,路上有一个很现代的漂亮篮球场,篮球的爱好者在玩球,球场的另一角,从乡下转入城里住的新居民们在球场上晒油菜籽,这就是新北川的独特风景。

  操山东口音的王志一脸的兴奋与喜悦,与当地人玩着篮球,他的妻子坐在场边看着他们的表演。好奇的记者打听得知,四年多前,王志随山东青岛建设者来这里对口支援,当年他还是单身。今年“五一”王志结婚,新婚小两口选择了重回北川来看看,小王很激动地对记者说:“我们离开时,新北川还在建设,今天再来完全找不到北了,新北川建设得太棒了,我带媳妇特意去看了我们援建的学校。”

  夕阳把广场染得金黄,北川人平静而尽情享受着周末的生活,广场上玩旱冰的人不少,花6元可租玩一个晚上。玩旱冰的李灵是一位“90后”,当年家在老县城,死里逃生被人救出,他对记者说:“芦山地震后,北川组建了志愿者援助团,我自己报名去了芦山,在那里工作了一周多,工的强度很大,当年大家支援了北川,今天我们应当去帮助别人。”李灵右肩上还有干活留下的血泡。

  陈菊红是沐曦潘社区的干部,她说起当年的情形,“我们希望更多的人通过体育锻炼来重振精神,我们社区人员与志愿者一起,在小区前,在广场上放着音乐,灾民从远看,再到围观,最后加入到了锻炼的队伍中来,现在北川的老小离不开广场活动了。希望芦山群众也能从地震的阴影中走出来,我们为芦山人民加油!。”

  芦山重振:灾民走出帐篷,有了第一场健身的活动

  5月10日,芦山地震仅20天,全县通电了,灾民仍住帐篷中,

  老县城到处是残垣断壁,在广福苑安置点前却有一抹亮色,夕阳西下,这里舞扇在挥,笑容在飞。

  罗淑华、高尚敏是这些舞者的教练和组织者,小县城里的人好多都认识这两位骨干。两人从2010年起组建了这支“芦山中心健康舞蹈队”,300多人的队伍,不是官办,完全是民办。像这样的舞队,在芦山有100多支。

  记者10日见到了罗姐,她平日做些小生意,说起那场地震,她脸上仍有几分惊怕。芦山地震前大家都在鼓着劲,准备县里的首届广场舞比赛,地震当天早晨,罗淑华带着一群朋友在中心广场练舞,正在练造型动作时突然山摇地动,其中两位朋友家里的房屋坍塌严重,她们自己也躲过一劫。

  眼望四周倒塌的房子,罗大姐说,眼下我们需要一步步地从灾难的阴影中走出来,生活要重新开始。我们的体育活动一定要开展起来才行。“转入过渡安置阶段以后,很多人在帐篷里吃完饭就坐着,事情少就容易闷,爱乱想,想塌了的房,想以后的着落。”罗淑华说。

  10日晚7点,是这些舞者震后首日“开张”,有人看到说风凉话,住在帐篷,家都没法回,有啥可乐的?而这群带头出来乐的人却不是这样想。

  71岁的马维新年纪虽大,跳起来一点不逊色年轻人,红色运动T恤,脚踏运动鞋,他感慨:“房子垮了,只要人没垮就不怕!北川不比我们遭灾严重?别人震后都能天天乐乐呵呵打拳健身,我们干吗非要天天黑着脸,国家给了好政策,我们就该好好活!”

  这些舞者在地震后仍表现出开朗、乐观,舞蹈队里很多人灾后第一时间当了志愿者,陈华慧之前一直在芦山县体育馆旁的免费餐车帮忙,每天要跟其他人一起给4000多人提供免费餐。10日晚,她听说要开跳,也赶了来,“跟着音乐扭一扭,跳一跳,心里特顺特舒服”。

  芦山县的体育设施在“4·20”地震中受灾严重,灯光球场是老县城的主要健身场地,地震中主体建筑和附属训练房等已经全部坍塌。新县城中的全民健身中心、体育馆、游泳池也受到一定的破坏。

  王志芬是芦山县体育局主管社会体育的,她对记者说,在芦山,广场舞的群众基础一直挺好,一到吃完饭,空地上几乎都是跳舞的。汶川地震给体育工作者也上了一课,在震后的心理恢复上,体育有着特别的作用,看到大家这种精神状态,更坚定了做好群众体育工作的决心。

  记者离开时,夕阳将芦山震后首批舞者披上了一身金黄,他们仍在跳,舞曲仍在响。(完)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