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联试用鹰眼不许球员挑战 专家透一套设备2000万

2013年05月07日01:49  北京晨报

  世界羽联昨天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了“鹰眼”的正式启用时间和使用规则。本报记者连线羽联新闻官,询问了技术细节及本月底苏迪曼杯试用情况。同时,据中国羽毛球队相关人士介绍,该系统在今年一月的马来西亚公开赛上已经出现过。

  官方通告 苏杯试用鹰眼

  “运动员每场将有两次挑战机会,新系统将在今年6月的印尼公开赛上正式生效。”世界羽联昨日撰文证实,该项目即将迎来“鹰眼”时代。不过,这一技术在6月6日至11日正式亮相,仅适用于有电视转播的部分场地。

  同时,挑战规则也随之公布:在比赛中,球员可以对司线和主裁的判罚进行挑战,挑战失败将丢掉一次机会,挑战成功则将继续握有挑战机会。在选择挑战时机方面,运动员须在球落地的第一时间提出,即司线员做出判罚,且下一回合开始之前。

  消息引发国内球迷热议,有人认为这样减少了误判和争议,能更好地维护比赛的公平公正;另一种观点则质疑两次机会太少,并猜测可能与这一技术成本太高有关。

  连线羽联 选手不能挑战

  有网站称,本月底开战的苏迪曼杯将试用“鹰眼”,但球员的挑战并不生效,令网友纷纷吐槽规定“欠考虑”。对此,记者昨天下午电话采访了世界羽联新闻官盖尔·艾丽内,她澄清道,所谓的试行,更多的是对设备和技术的检测,尚不牵涉运动员与裁判。

  对于回放系统的技术细节,羽联文章中并没有过多介绍;第一副主席派桑也只是在上月接受采访时透露技术由美国一家公司提供,与传统“鹰眼”大同小异。

  国羽回忆 年初已经领教

  羽联官方文章介绍,苏迪曼杯是“鹰眼”技术的第二次试行,艾丽内介绍,这一系统首次现身赛场,是今年一月的超级系列赛马来西亚公开赛。记者联系了正在海南备战苏杯的中国羽毛球队,队内人士回忆,当时确实见过相关设备。

  “应该是从半决赛开始用的,但不是所有的项目都有,挑出了几个场次。”这位工作人员分析,之所以没有大范围试用,可能跟成本高有关系。“这些设备在场地上非常显眼,能看出来跟电视转播用的摄像机、电视屏幕不一样,底线和边线都有。”他说,“那次可能只是图像采集,之后进行分析,跟球员没关系。”

  国羽没有派出主力参加大马超级赛,当时进入半决赛的有女双组合田卿/包宜鑫、女单小将姚雪和男双柴飚/刘小龙,因此这次苏杯阵容中的绝大多数还是第一次体验“鹰眼”。

  专家解读 一套设备两千万

  “鹰眼”即即时回放系统”,在网球项目上应用最为成熟,板球、斯诺克等近年来也逐步引入这一系统。据悉,国内目前这一技术已经日趋成熟。北京瑞盖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刘铮介绍了“鹰眼”技术的基本要素及在网球、斯诺克项目上的应用。

  “‘鹰眼’必须具备三个特点:一是准确,即图像分析必须准确,根据国际标准,误差要控制在1毫米;二是实时性,这套系统的反应时间只有1至2秒;第三,不能改变运动本身,比如在球拍上、场地上铺设传感器。”刘铮解释说。

  据他介绍,“鹰眼”由软硬件两大部分组成,“以网球为例,国际标准是10台摄像机,连接10个服务器,通过光纤传输到采集卡上,每台摄像机像素高达上千帧,这套设备从国外引进,需要近2000万人民币。”除了为比赛和转播服务,“鹰眼”还能辅助日常训练和教学。刘铮说,这一点在斯诺克项目上体现得尤为突出。“最典型的就是电视转播中有模拟球路画面,都是通过分析得出的,对球员帮助很大。” 

  发展史 鹰眼“生”于英伦

  “鹰眼”系统由英国汉普郡拉姆西的Roke Manor研究有限公司的工程师在2001年开发,技术问世之初便获得英国皇家电视协会颁发的“科技革新奖”,2003年又因广泛使用于网球转播而获全美电视最高奖艾美奖的“杰出科技贡献奖”。专利目前由医生保罗·霍金斯和大卫·雪利持有。

  “鹰眼”系统由8个或10个高速摄像头、4台电脑和大屏幕组成。利用高速摄像头从不同角度同时捕捉网球飞行轨迹的基本数据;再通过电脑计算,将这些数据生成三维图像;最后利用即时成像技术,由大屏幕呈现。“鹰眼”能克服人类观察能力上存在的极限和盲区,帮助裁判做出精确公允的判断。除了最典型的网球,还有板球等。去年10月,排球项目首次引进该技术,英超联赛也将在下赛季启动“鹰眼”。晨报记者 刘晨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