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拳击迎接职业浪潮 改变训练理念向世界靠拢

2013年04月23日12:08  中国体育报

  随着国际拳联推进职业拳击速度的不断加快,特别是今年6月1日将开始实行职业拳击比赛10分制的计分方法和拳手摘头盔,正在对中国拳击未来的风格打法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各队都在自觉和不自觉地改变以往的一些训练理念和方法,逐步向未来世界拳坛鼓励进攻的方向靠拢,这一点在本次全国男子拳击锦标赛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新疆队一直是国内公认的打法硬朗、技术动作规范、风格统一的强队,由于他们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世界强队交流较多,使他们的对抗及连续进攻能力明显提升,前手刺拳、直拳、后手直拳运用较多,在国内独树一帜。代表人物是曾获得世锦赛和北京奥运会双料铜牌的哈那提,其出拳速度和重拳杀伤力让对手胆怯,经常以技术击倒对手提前结束比赛。

  反观国内其他队伍,以教练对拳击训练的不同理念而采取不同训练方法造成的各自为政十分明显。诚然,在“邹市明[微博]时代”,中国拳击曾一直强调快速灵活和控制,但基本都是打了就走的“游击战”,拳手大都采用左右手摆拳,很难看到前手刺拳和直拳,后手直拳也不多。因此,比赛中拳手开掌犯规拳非常普遍,由于技术动作错误,身体重心很高,在移动中出拳无力,很难给对手构成威胁,除邹市明外,其他拳手在国际大赛中鲜有作为。

  如今国际拳联修改了计分规则,采用职业拳击的10分制后,中国拳击以往的风格打法显然落后了。

  按照以往的规则,无论是4回合还是3回合,拳手胜负是按照有效击中对手的数量多少而定,只要比分领先,拳手就可以利用规则或搂抱、或贴靠,甚至主动跪地等方法拖延时间,将比分优势变成胜果。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带有明显游戏色彩的业余拳击更多是强调拳击技巧,而非实实在在的技术和实力,对中国拳击而言尤其如此,比赛中运用更多的是战术,如打了就跑,其理论依据是,中国拳手很难与欧美拳手对抗,只能靠灵巧控制取胜,训练也主要围绕灵巧和控制展开。

  这种理念固然有道理,但从拳击技术角度讲,过于强调快速灵活和以移动为主的控制,连前手刺拳和直拳都不会的中国拳手,很难说技术好,也很难做到有效控制,因此只能搂抱或打了就跑。再加上进攻出拳大都是在移动中进行,重拳力度缺失,对抗能力不强,因此很难说技术全面,这也是中国只出了一个奥运会和世锦赛冠军邹市明的原因。

  值得一提的,有些人认为职业拳击主要强调对抗和击倒,而业余拳击讲究技术,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对抗本身就是拳击高超技术集中体现的一种形式,对拳手意识、判断、速度、力量、体能和包括刺拳、钩拳等各种拳法运用的要求更高,更需要拳手的胆量和心理素质。有好的技术,就可以更多击中对手,尽可能少地被对手击中。所以,无论是职业规则还是业余规则,技术都是第一位。

  以目前中国拳击的整体风格和打法,显然已经落后了。没有对抗的拳击比赛只能是一种游戏,既没有观赏性,也有悖于拳击比赛的本质和精髓,更无法体现“勇敢者运动”的拳击精神。

  中国拳击要想保持世界第二集团前列的位置,就必须与时俱进,紧跟世界职业拳击潮流,改变原有的单一风格和打法,提高对抗能力,至少把中近距离对抗作为一种过渡性打法也必须具备,在打“游击战”的同时,也能够打“阵地战”。

  这其中,对拳击比赛原有的理念,特别是中国人不能与欧美人对抗的观点必须改变,其重要性超过了拳击技术本身。理论指导实践,意识决定行动,观念决定训练方法和手段,境界决定高度。否则,中国拳击立于世界之林就是一句空话,中国拳击就将被打入世界三流水平。

  菲律宾、泰国、日本和印尼等亚洲国家在世界职业拳坛中小级别屡屡称霸的例子足以证明,我们以前的一些观念是错误或偏颇的,是缺乏勇气和自信的一种表现。本次全国男子拳击锦标赛上,一些受此观念影响,打法单一保守的名将落败,也很能说明问题。

  国际拳联是规则的制定者,中国是规则的执行者之一,除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外,还要开阔心胸,虚心向世界各国学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千万不要闭关自守。

  令人高兴的是,为了适应国际拳联推进职业拳击和规则修改带来的一系列变化,国家体育总局拳跆中心拳击部未雨绸缪,早在两年前就聘请了美国专家指导训练,将美国职业拳击的理念和训练方法引入中国,去年伦敦奥运会后又将美国专家介绍到湖北队帮助训练。经过几个月的冬训,湖北队在本次锦标赛上强势出击,技术更加规范,对抗能力明显提升,取得了优异成绩。

  拳跆中心拳击部还将在5月下旬在四川成都举办全国教练员培训班,聘请美国职业拳击教练和国际拳联讲师进行教学,提高中国教练对职业拳击训练比赛理念的认识,丰富训练方法手段。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