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平出山引出一话题:团队项目好教练多出自中后场

2013年04月18日15:19  新民晚报

  郎平[微博]出山,一呼百应。在这场还未见分晓的中国女排[微博]帅位选拔中,民意已压倒性地汇拢在郎平身后。

  她是“铁榔头”,她口碑佳作风硬,她代表着中国女排最光荣的历史……出身根正苗红,成长知根知底。已成为一种象征的郎平,是国人最容易追随的面孔。

  但好球员,是否能成为一名好教练?而好教练,出处又多为何方?

  在团体球类项目中,大多分为三条线:进攻端,组织方,防卫带。先以足球项目为例,那些名声在外的教练,很多在球员时代默默无闻。里皮、温格,都是不出名的后场球员。安切洛蒂,卡佩罗,希丁克,邓加,在球员时期的位置都是中场,那是球队的大脑。而新生代的教练孔蒂、迪马特奥、瓜迪奥拉,也曾是中后场核心。

  全局观,是作为一名教练相当重要的素质。中后场球员的视角容易更好地观察局势,长此以往对于比赛的理解也更加深刻。这是“尾巴”的力量。至于常坐板凳的球员,人们戏言他们更具“上帝视角”———看得比谁都透彻。而那些冲锋在前,只顾破门得分的莽汉们,很难有一回头的观望。

  前锋当教练,多有败笔。像神一样的马拉多纳,坐到教练席上,却只剩英明尽失的尴尬。2010年南非世界杯期间,老球王贝利[微博]直言:“他不是一个好教练,他在给自己找麻烦。”众星云集的阿根廷没能走得更远,马拉多纳在帅位上也没能呆得更久。之后,他在阿联酋阿尔瓦斯尔俱乐部的14个月,交出了一份让雇主难以满意的成绩单:联赛12支球队排名第8,四线作战四大皆空。上世纪80年代世界足坛最出色的中场普拉蒂尼也看不下去了:“马拉多纳作为球员是神话,作为教练是神经。”锋线队员,踢球时直觉多于判断。这样的“基因”,决定了他们中很少能产生帅才。

  最一目了然的例子,该是荷兰足坛“三剑客”。球员时期,范巴斯滕、古利特、里杰卡尔德,各有风骚。先后从教,中场大将古利特立即脱颖而出。攻击力出众的范巴斯滕,再不见芭蕾王子的灵动,像个牵线木偶般留下一地鸡毛。

  绿茵场上中后场转型教练更易开花结果,排球场上似乎也不例外。中国排球的功勋教练袁伟民至今仍是唯一获得过集体项目三连冠的中国教练。开启伟业的袁伟民当年在江苏男排的角色就是主力二传。而传承辉煌的陈忠和在福建男排是后排队员,后来1.77米的他发现身边的人“越来越高”,便主动退役。

  当然,英雄不问出处。“大脑”与“尾巴”的优势论,只是概率分析的结果。归根结底,在了解球员特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排兵布阵,并且拥有人格魅力,这才是每个好教练的共通能力。本报记者 华心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