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七楼”的青春梦--体操老教练潘沂澄忆往事

2013年04月07日12:24  中国体育报

  “体操是个怪圈儿,进来了就永远离不开了。”虽已74岁,但从事了一辈子体操的云南体操男队原主教练潘沂澄如今却还在关注着幼儿体操、健美操的发展。

  1959年,已是南京工学院大学生的潘沂澄被借调到江苏省体操队参加全国比赛,被教练相中后进入国家队。他笑称自己是“半路出家”,“那时没有教练,什么都是自己练,凭的就是对体操的一份兴趣。”他说:“首先要感谢的是教练韩毅,是他把我们这些懵懂的体操爱好者,带上了攀登世界体操高峰的道路。”

  “世界上有的我们要有,世界上没有的我们要创造”。带着超苏联赶日本的决心,年轻的潘沂澄开始了艰苦的训练。如今回忆起那段岁月,他仍记忆犹新。

  在潘沂澄心中,国家体操队所在地——位于原北京体育学院的“红七楼”是他梦想成真的地方,那里不仅圆了他的体操梦,更为新中国体操打下了坚实基础。“我们的青春在那里度过,我们的事业从那里起步,我们的生活也在那里经历了喜怒哀乐。”直到现在,他还是时常想起楼前两棵挺拔的参天白杨和傍晚农田里的蛙声齐鸣。

  尽管当时“红七楼”的训练条件在全国是最好的,但现在看来却也相当简陋。“没有海绵坑,我们就挖了稻草坑。”潘沂澄说,“虽然艰苦,但我们靠的就是不服输的信念和对体操的热爱。”

  “那时一堂训练课,最多的时候自由体操能做40多套,而鞍马规定要做100套!”潘沂澄笑着说:“当时觉得训练量不可想象,但回头看不是也练下来了吗。大家都憋着一股劲儿!”

  为备战1962年世锦赛,来自江苏、广东、解放军等队的108名运动员集中在“红七楼”,这支空前的大团队,按照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大运动量训练的“三从一大”原则,刻苦训练,攻坚克难,为赶超世界水平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李雯)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