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赛外援云集狂热不乏理智 优势项目养狼利己利他

2013年01月09日09:01  中国体育报

  无论三大球或乒羽以及棋类项目,人数更多、更大牌的外籍运动员成为2012年中国各个体育联赛赛场上一道靓丽的风景。对于这些大牌外援而言,既有中国联赛“不差钱”的大投入让他们在发挥运动生命光和热的同时腰包满满,也能通过与诸多中国优势项目中世界顶尖水平的中国选手进行交流、对抗以提高其自身实力。

  狂热不乏理智

  三大球外援大牌云集

  中国的三大球球迷无疑是2012年最幸福的一个群体,在这一年的中超[微博]和CBA[微博]赛场上,他们能够在家门口亲眼目睹以往只能从电视直播中才能见到的德罗巴[微博]、阿内尔卡、雅库布、麦克格雷迪、阿里纳斯[微博]以及科斯塔格兰德等顶级足、篮、排球球星的风采。

  在引援的这场“不见硝烟的战争”中,诸多中超和CBA俱乐部为外援频频开出大额支票。据统计,2012赛季各中超球队共引进外援90余人次,总投入高达10亿元人民币以上。很多实力雄厚的CBA俱乐部为很多高水平外援一个赛季开出的“工资条”动辄百万美元,即便对于NBA[微博]级别的球员来说也充满巨大诱惑。此外,排球联赛中的三位意大利、美国、波兰女排[微博]国手身价不菲,男排联赛中引入的三名实力外援也耗费俱乐部近百万欧元。

  一窝蜂“抢大牌”的狂热背后,却是各俱乐部在外援的选择上更加谨慎和理智。适合中国联赛、适合本俱乐部需求成为更多俱乐部2012年引援的标准。以往到中超打工的“大牌”或过气或名不副实,但在2012赛季,德罗巴、阿内尔卡、凯塔、雅库布等“真正大牌”的加盟改变了中国足球职业联赛“过气大牌收容站”的形象,给中超带来更高效、精彩的比赛。场均1.87万人次的上座率,让中超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日益增强。CBA在近年来的发展中更注重用竞赛组织、赛场硬件、裁判员队伍建设、联赛文化等各个方面的长足进步和建立起的良好品牌形象吸引高水平外援。与此同时,CBA各俱乐部也在力求队中的外援更好地融入团队、融入当地生活、融入中国文化。曾经浪迹NBA的“独狼”马布里[微博]在北京变得无私且更注重团队精神,被人们亲切地称为“马政委”,马布里在CBA的“重生”无疑成为一段佳话。

  利己同样利他

  中国优势联赛流行“养狼”

  即便如李宗伟、陶菲克[微博]、朱世赫[微博]、李天薇这些在国际赛场上赫赫有名的顶级运动员,中国的羽超、乒超的高水平对抗他们仍极具吸引力,很多年轻的乒羽选手则把登陆中国联赛看做是一项荣誉和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2012年度羽超联赛,吸引了李宗伟、陶菲克等众多一线大牌外援的参与,他们的到来带动了中国联赛的球市,也改变了中国羽超联赛的格局。为广州队夺得冠军的马来西亚男双组合陈文宏[微博]和古健杰[微博]表示,之所以选择中国联赛,就是因为中国高手众多,中国联赛给他们提供了以赛带练的平台。青岛队的泰国女单外援拉特查诺则坦言,在羽超联赛中深刻体会到了团队精神,磨炼了意志品质,球技也在不知不觉中有了进步。

  作为当今世界竞技水平最高的乒职联赛,早已成为海外乒乓球[微博]选手心目中最理想的“留洋”目的地,不过对众多海外乒乓球选手来说,乒超同样是一个高不可攀的舞台。前些年曾在乒超联赛打球的日本名将福原爱在2012赛季就没能重返乒超,“我非常渴望打乒超联赛,可是我知道自己的水平还不够”,这是福原爱给自己的一个定位。

  虽然2012年乒超联赛外援总体有所减少,但海外球员在乒超联赛之下的甲A、甲B、甲C、甲D和乙A等多个层级参与程度大幅提升。例如2012赛季的甲A联赛中不乏像西班牙名将沈燕飞和韩国名将石贺净这样的大腕级选手和诸如韩国男乒的李相秀、郑荣植等后起之秀。日本乒协干脆派出了一支由成本绫海、酒井春香和松本優希组成的队伍,以整队的方式参加甲A比赛,借助于中国乒乓球职业联赛的舞台,培养和锻炼年轻球员。2012年中国乒、羽联赛在提高自身水平、观赏力的同时,客观上也成了为乒羽项目培养世界高水平选手的“黄埔军校”。

  此外,与乒羽类似,国象联赛和围甲联赛在世界一流棋手中业已形成非常高的知名度和认可度,成为世界优秀棋手积极参与的赛事。在竞争激烈的国象、围甲联赛场上,世界一流选手也在与中国顶尖棋手的对抗、交流中有所收获。

  短期还是长效

  力争让大牌充分发挥作用

  在享受着大牌外援带来的高票房和前所未有的俱乐部荣誉的同时,中超俱乐部也在总结着更多的经验和教训。以广州恒大[微博]孔卡[微博]为例,这名阿根廷球员虽然能力出众,但在职业精神方面却有很大问题,赛季期间就曾因被换下表达不满被俱乐部内部停赛,赛季末又罔顾合同私自回到南美……总的来说,2012年中超高水平外援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也有负面的问题,因此需要中超球队解决的,不仅仅是如何让球员更好地融入球队,还有接待、沟通等诸多问题,中超联赛要想真正实现“国际化”,这些难关是必须要克服的。

  排球联赛场上,大牌外援与球队的关系更是由于比赛时间的短长而显得有些“尴尬”。效力女排联赛的高水平外援每个赛季仅在联赛开始之前一、两周的时间入队,在2、3个月联赛之后便会离开。男排联赛压缩的比赛时间也让北汽男排俱乐部在首次引援尝试上“吃了亏”。由于和外援商谈工作合同时,新赛季男排联赛的赛程还未最终敲定,俱乐部只能与外援商定工作时间至联赛结束。然而本赛季男排联赛比赛时间与往届有所压缩,客观上使得该俱乐部在引援上的花费隐性增加,而效果也隐约打了折扣。北汽俱乐部的意愿自然希望外援不仅能够帮助球队在联赛中取得佳绩,更能够在日常训练中发挥“传帮带”的长效作用,促进俱乐部本土选手的提高。但排球外援“打短工”的模式无疑让俱乐部的希望落空。而在未来,无论是排球俱乐部还是联赛组织者均应当在这个问题上进行更多革新和尝试,通过吸取借鉴国际上的成功经验来为俱乐部引援和发挥外援的长效作用提供帮助。

  当中国的联赛在2012年吸引着越来越多大牌外援的加盟,他们所带来的效应却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如何让大牌外援们为中国联赛贡献更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必将引起更多俱乐部的重视和思考。

  本报记者 苏畅 葛会忠

  刘小龙 林剑 周圆

分享到:

猜你喜欢

换一换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