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周刊:长跑猝死的悲剧始末 马拉松其实没有错

2012年11月30日15:52  新民周刊

  日前,一位名叫陈杰的大三男生在广州马拉松赛场上意外猝死,引发了外界强烈关注。

  跑步在西方是一项非常流行的运动,在中国的热度稍低。每年报名参加马拉松比赛的人也不少,但相对巨大的人口而言就不起眼了。在长跑者猝死的悲剧笼罩下,“马拉松之殇”给社会出了一道难题——跑还是不跑?因为怕学生出事,西安和南京的几所高校相继取消了长跑运动。在坚持和放弃之间,我们的体育教育似乎从未给出过一个标准的答案。

  猝死悲剧刻骨铭心

  马拉松原为古希腊的一个地名,在雅典东北。公元前490年,波斯人和雅典人在离雅典不远的马拉松海边大战,雅典人最终获胜,为了让家乡人民尽快知道胜利的消息,统帅米勒狄派一个名叫裴里庇第斯的士兵回去报信。裴里庇第斯是有名的“飞毛腿”,当他跑到雅典时,已是上气不接下气,超出了能够负荷的极限。他用尽最后一点力气报告了喜讯后,倒在地上,离开了人间。

  为了纪念这位士兵,1896年举行首届奥运会时,“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采纳了历史学家布莱尔以这一史事设立一个比赛项目的建议,并定名为“马拉松”。比赛沿用当年裴里庇第斯所跑的路线,距离确定为42公里又195米。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奥组委首次将奥运会的最后一个比赛项目男子马拉松的颁奖典礼安排在闭幕式上举行。在东道主希腊人看来,马拉松比赛是奥运会的“灵魂”之一,在闭幕式上为马拉松运动员颁奖,是奥林匹克回家的一种象征。2008年北京奥运会继承了这一做法。如今在世界各地,每年都要举办各种各样的马拉松比赛。

  为了参加2012年广州马拉松赛,陈杰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在开赛一个月前,他给妈妈打电话:“妈妈,我要参加广州马拉松赛,不过是短程的,只有10公里……”或许,担心妈妈不同意参加比赛,陈杰还轻描淡写地说“只是‘可能’会去”,而且也没有跟父母透露比赛的具体时间。

  有点体育常识的人都知道马拉松的艰难性、残酷性和挑战性:全程42.195公里,目前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专业运动员也需要2个多小时。但由于马拉松是一项可以让“平民”参与的比赛,即业余选手与专业选手可同场竞技,这对喜欢跑步、喜欢挑战的人来说无疑独具魅力,所以世界上有数亿人疯狂地恋上了这项运动,今年广州马拉赛报名人数居然突破了2万人。

  平时酷爱运动的陈杰或许正是了解到了马拉松的艰难,他考虑到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了10公里赛程。为此,他甚至还专心研究了10公里赛程路线,从花城广场出发,途经临江大道、临江大道,最终在美丽的海心沙冲向终点……

  提起海心沙,那是一个曾给他们这代广州大学生留下无比美好记忆的文化符号。两年前,广州亚运会的开幕式正是在那里上演,那一年,陈杰正读大一,在广州家门口他与同学共同感受和见证了亚运体育的力与美。如果说,北京奥运会让世界记住了“鸟巢”和“水立方”,那么广州亚运会则让世界记住广州的“白云之帆”,那镶嵌于珠水之畔的海心沙,曾经演绎了经典和永恒……

  据陈杰的同学介绍,早在陈就读于深圳市梅林中学时,他的体育天斌就表现了出来,堪称能文能武,不但热爱体育运动,每一次学校运动会他都会参加,而且成绩也很好,还是班长。这次当陈杰决定报名参加广州马拉松赛时,身边很多同学都认为理所当然——如此热爱体育运动的人,有机会在家口参加这项高水平赛事,在其学生生涯中无疑是宝贵的经历和难忘的记忆。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这次马拉松赛却成为他年轻生命的终点。

  当天上午,陈杰和6位同学从10公里马拉松起跑点出发,一路上和同学们一边跑、一边拍照。上午8点27分,陈杰用手机拍下了当时的比赛场景,并上传了他人生中最后一条微博:“跑完5公里!”在几百米之后,陈杰与其他同学拉开了距离,并开始感到身体不适。据一位和陈杰一起相继跑过终点的女士介绍:当时他们抵达终点时,计时器上显示1小时40分。丘女士过了终点约10米远,忽然听见“扑通”一声,“就在我右手边3米左右的地方,一个身材结实的小伙子朝前扑倒在地。”这位女士呼叫着“有人倒地啦!”倒地后的陈杰身体僵硬,嘴巴微微张开,上嘴唇右边有血迹,上颚牙齿被血涂红。

  当时,记者在现场亲眼目睹了这场悲剧的发生:当陈杰冲过终点线所搭建的拱形门后,身后的运动员正在鱼贯尾随迈过终点,随着拱形门附近冲线的运动员越来越多,志愿者开始催促大家“不要在终点线附近停留,请立即向前快步离开现场”。正在这个时候,身穿黄色短袖运动衫的陈杰,突然毫无征兆地倒下,时间定格在2012年11月18日上午9时16分,与他发微博时仅相隔49分钟。陈杰倒下后,想要上前拉他一把的人发现,陈杰双眼紧闭,完全没有一点清醒的意识。两名在终点线附近的医生迅速赶来,他们立即翻看了陈杰的眼睑,并把他平放在地做人工呼吸和心脏按摩,随后医生又使用心脏起搏器进行抢救,无奈效果不明显。陈杰被送上救护车。不久,广州马拉松赛后新闻发布会宣布,陈杰的心跳一度恢复跳动,但是第二天上午噩耗传来,他最终还是因身体多个器官缺血严重而去世。

  陈杰因参加马拉松猝死,不由让人联想到,几年前在北京马拉松赛上,接连发生的大学生猝死事件。

  在2004年的北京马拉松赛中,北京交通大学机电学院学生刘鸿斌和一名退休职工先后猝死,其中刘鸿斌的死还引起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官司。2005年在该项赛事中,又有一名大学生选手不幸猝死。

  记者在2012广州马拉松赛终点线还看到,有不少人冲线后或多或少都有身体不适反应,许多参与长跑的广州市民告诉记者“平常没有时间锻炼,突然参与马拉松长跑,身体肯定吃不消……”据了解,本次比赛除了职业马拉松选手外,还有很多业余长跑爱好者,参加者一共达到了2万名。赛后统计,有1517人次出现了头晕、不适、抽筋等现象,通过及时处理,绝大部分都已恢复正常,但在那些千余名身体不适的人员中,还有一名选手居然也在病床上离开人世……

  长跑是一项有氧运动,对锻炼人的心肺功能有显著功能,但需要科学规范,循序渐进,“这个小伙子才21岁,应该是没有从事过系统的长跑训练。现在的大学、中学好像对长跑运动并不重视。更多的大学生只是凭借自己的热情参加长路运动”。有专业马拉松选手分析,严格意义上讲,参加马拉松比赛必须有8至10年的系统训练做基础,“马拉松选手的黄金年龄是25岁—30岁左右,一般建议,一个人一年之内参加马拉松比赛不能超过三次,因为每次比赛之前,都需要花半年的时间进行恢复、上量以及加强度。”

  按照赛事要求,每次马拉松大赛之前,还应该对选手进行严格的体检,“以前参加北京马拉松比赛的时候,我都要把体检报告寄到北京的组委会,到了北京之后大会的医务人员还会对我们进行一次体检。只要发现你身体状况不好就不让参赛。”有专业马拉松运动员称,为此,这种大赛的参赛人数都会被控制得比较少。为了避免出现意外状况,选手赛前的热身也要做充分,一般都要花半个小时以上的时间进行热身,进行一些诸如5000米慢跑及拉韧带、深呼吸的动作,逐渐把心跳调整到比赛的状态。选手要量力而行,在比赛中一旦发现自己身体不适,应该立即减速并渐渐停下来,“比赛中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况,那些没有系统训练的人老跟着队伍跑,这样超负荷的情况其实很危险。我们进行专业长跑的,一般都会戴着表,根据自己的节奏跑。”

  可悲的是,热爱长跑的大学生为什么没有对这项运动的“负面效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呢?在运动猝死面前,学校的体育教育难道形同虚设?

  长跑之殇

  陈杰的悲剧给人的启示是沉痛而又全方位的,对于长跑这项人类已经喜欢了几千年的运动,我们到底应该如何面对?由于近年来长跑猝死事件的不断发生,为了避免风险,有的高校甚至取消了校运动会的长跑项目。在一些运动健将看来,外界尤其是大中学校对长跑运动的简单逃避,未尝不是悲剧发生的一个潜在原因。

  前不久,华中科技大学秋季运动会宣布取消女子3000米和男子5000米项目,西安、南京多所高校也取消了上述两个长跑项目,对于学生体质下降的争论也因此引起了广泛关注。即使在没有取消中长跑项目的高校,校运会成绩也在逐年下滑,有的纪录甚至十余年都没有人打破,中国大学生为何越来越跑不动了?在上个月刚刚结束的合肥工业大学秋季运动会上,校体育部主任邓玉面对长跑运动员的成绩多少有些失落,“这两年的运动会长跑成绩没什么变化,都要落后校运会纪录一两分钟,听起来不多,但是跑起来就是落后了一圈。”邓玉带的学生曾经打破过大运会女子3000米的纪录,不过那也是8年前的事了;而男子5000米的纪录,竟要追溯到上个世纪50年代。尽管学校出台了各种激励措施,但是校运会的长跑纪录似乎依然无法触碰。

  从力量、速度、灵敏等身体素质角度来说,耐力是基本素质;从健康方面来说,心肺机能的重要性毋庸多言,这些正是可以通过长跑锻炼提高的,但是现在大学生的长跑能力的确在下降,主要是中小学时期对体育锻炼的忽视,以至于基础太差。上海体育学院老师陈国强认为取消长跑不应对高校求全责备,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问题并非是在大学产生,中国学生在中小学时期繁重的课业负担和体育锻炼的缺乏,早已为将来的健康埋下了隐患,到大学之后只不过这些问题都暴露了出来而已。

  “以前在全国范围内都很盛行的春季5000米或者10000米这样的公路越野赛几乎绝迹,其实这些长跑比赛是马拉松比赛的一个有力辅助。”首届青岛市马拉松比赛冠军陈建平说,现在的孩子参加长跑的机会越来越少,与此同时,体质也出现了令人担忧的状况,“有一次我做志愿者,跟我共事的两个超过一米八的孩子连个大桶饮用水都扛不动,说起来都有点可笑。”与很多人谈长跑色变不同,他认为,全社会都应该重新重视长跑,大学可能是一个人一生养成良好运动习惯的最后机会,工作之后的忙碌和压力让人很难再有健身锻炼的心思,锻炼当然不止长跑一种方式,但是形成长跑的意识却是十分重要的。

  另一种规避风险的方法更加简单易行,那就是对于体育常识的普及。有专家表示,目前学校体育教育中体育常识的匮乏达到了惊人的程度。长期以来,我们的体育课只教怎么跑,从来不说什么时候不应该跑。如果知道自己在什么情况下必须放弃,也就不会发生这么多遗憾了。从大的方面来讲,健全的公共卫生体系则是任何一项体育赛事规避风险的前提。这意味着赛事组织的严密、科技成果的利用,以及安全意识的提高。

  马拉松没有错,但只有明明白白、轻轻松松地跑起来,这项运动才能摆脱阴影,回到健康的原点。

  对于热爱体育、热爱马拉松的中国大学生而言,光有热爱还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像马拉松这样的运动,并不是谁想跑都能跑的。当然,从体育精神的角度来说,坚持和执著永远是高尚的,可是没有任何一项运动需要以安全甚至生命为代价去诠释和坚持。

  放眼中国的体育教育,现在正走到这个“学生怕、家长怕、学校怕”尴尬节骨眼上,面临的问题似乎是一连串的。有专家表示,体育教育陷入如此窘境,首先就是因为常识教育的缺乏。近几年,全国一些大中城市,为了打造“体育名片”,纷纷举办马拉松赛,可是相比较于组织完备的国外马拉松赛,我们的一些马拉松还处于初级阶段。毕业于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从事赛事运营工作的李蔚认为,健全的公共卫生体系显然功不可没,这其中一个小小的细节或许可以让人们窥见一斑,“比如发达国家的机场、地铁站等公共场所都配备自动除颤器(AED),这个如笔记本大小的小盒子能够对突发心脏病人第一时间进行自动除颤;AED在一些高风险体育比赛也会应用。这些强制性的配置甚至都写进了他们的某些法规。”

  在即将举行的上海国际马拉松赛上,有关方面加大了运动员安全比赛要领宣传,以及医疗救护方面的力度。关于“马拉松之殇”的解答,还需要整个社会,尤其是全国体育、教育和卫生系统的足够重视,并从科学指导等方面不断加以完善和努力。

 

分享到:

猜你喜欢

换一换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