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量变还是先质变-马拉松在中国扩容需做好基础工作

2012年11月30日09:29  中国体育报

  本报记者叶珠峰 近期,马拉松是一个热词,杭马、广马、北马等赛事次第举行,参与者众。

  马拉松运动在中国究竟是否在超前消费?中国人的身体素质究竟能否适应不断扩容的马拉松赛?这些都是新时期中国马拉松面临的新问题。

  应做好服务监管

  马拉松不应沦为地方政府政绩宣传工具

  分管马拉松及竞赛组织工作的国家体育总局田管中心副主任沈纯德对记者透露:“今年在田管中心登记备案的地市级马拉松赛已有36个,不出意外明年或将会突破50个。以中国的城市布局和人口数量来看,全国50场马拉松比赛并不多,甚至可以说还很少。像超级体育强国美国全年总共有762场全程马拉松赛,按一年52周计算,平均每周有约15场。因此马拉松在中国的推广还有很广阔的市场前景。”

  马拉松赛事的成长注定是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而兴起的。30多年前,马拉松首先在大城市开展,北马就是国内最早的大型赛事之一。彼时,全国马拉松赛不超过5个。近几年来,国内二线城市的经济总量和城市规模逐渐扩大,各地方政府敏锐地嗅出,马拉松赛事是一个能充分体现改革开放成果,展现市政建设风貌,乃至拉动旅游经济的绝佳载体和窗口。

  但匆匆“上马”的结果就是,或因办赛经验不足,或因财力有限,或因急功近利,导致并非所有马拉松赛事都能像北京、上海、厦门马拉松这样做到“服务一流,组织严密”。有些新兴马拉松的主办方仅仅是希望赛事涌现出世界级的成绩而迅速提升影响力,因此罔顾选手服务等细节,不惜花重金邀请世界顶尖水平的肯尼亚、埃塞俄比亚运动员多达数十名,以至于出现了他们在前遥遥领跑,后面的中国选手无人问津的场景。

  沈纯德表示:“中国的马拉松这几年虽发展迅速,但毕竟根基不牢,起步较晚。作为中国田协和赛事主办方来讲,本意都是希望能够为百姓创造平台,让以路跑为代表全民健身运动在各地生根发芽。在更加强调以人为本的大环境下,希望我们中国的马拉松赛能够进一步积累办赛经验,尤其是在赛事组织和选手服务方面加大投入。”

  不应因噎废食

  路跑人群难扩大 学校应做好引导教育

  另外,随着广州马拉松有业余年轻选手猝死的消息不断被扩大,北马组委会坦诚自身也承受了很大的压力。“我们对广州路跑爱好者的不幸去世表示很难过,但是长跑事业绝不能因噎废食。从赛事主办的角度讲,我们要加大医疗保障的力度。从选手角度出发,用积极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增强身体素质,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才是根本。”沈纯德表示。

  沈纯德继续引用上面那组数据,在美国全年762场马拉松比赛中,无论专业选手还是业余选手,能够坚持跑完全程马拉松的约有50万人,而中国一年只有不到三万人。这一方面证明中国的路跑人口数量尚未扩大,另一方面表明中国人的身体素质还有待加强。

  事实上,长跑之所以能在欧美长盛不衰,是因为它是一项简单有效的有氧锻炼方式,不但可对体能、毅力、精神进行磨练,也对提升心肺功能和降低血压血脂有很明显的效果。但在近期几大马拉松赛之前就有消息曝出:广州、武汉、西安等地多所高校运动会及全国很多中小学都以“安全原因”取消了长跑项目。学校害怕受伤,家长害怕受伤,学生更害怕受伤……是导致很多体育运动和学生无缘的主要原因。

  有田径专家就曾分析指出:现在主要的问题是以学生为主的青少年群体没从小养成运动习惯,都是老了病了才开始跑步锻炼。由于不了解长跑运动的规律,没有科学的训练手段,往往在参加马拉松赛时会出现抽筋、呕吐甚至猝死。比如早上8点起跑的比赛,选手需要在6点左右补充包括麦芽糖和水分之类的营养。但有些学校组织参加长跑的大批学生都不吃早饭,喝点儿水就来跑步,这就会对身体产生严重损害。

  人在生长过程中,青春期这一重要身体发育阶段如果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养成,势必会对未来埋下隐患。在这一重要的环节,如果学校不做好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对体育依旧持可有可无的忽视态度,那么未来出现意外和不幸的概率只可增大不会减小。

分享到:

猜你喜欢

换一换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