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化普遍唯中国只出不进 律师:穆入籍中国几无可能

2013年04月13日01:17  华商网-华商报 微博

  本周四,央视体育频道《足球之夜[微博]》栏目播出了对穆里奇[微博]的采访,采访中,穆里奇表 示希望加入中国国籍。如果穆里奇加入中国国籍,他无疑会是国家队的头号球星,瞬间提升国家队的战斗力。网络上的一项调查也显示超过九成的人士乐见穆里奇入 籍中国。然而,穆里奇变成中国公民说起来动人,操作起来几乎不可能。12年前,曾在国力效力的巴西外援马科斯也曾表达入籍中国的想法,但最终不了了之。

  体坛归化现象较普遍唯独中国只输出不引进

  在亚洲体坛,所谓的“归化”球员早已不是稀罕事,以西亚为例,阿联酋、卡塔尔在足球项目上引进了不少来自南美和非洲的球员。就连东亚近邻日本也多次出现归化球员。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日本男足阵容就出现拉莫斯、 三都主等巴西裔的日籍球员。除了足球项目,在篮球、排球和田径等其他项目上,归化现象也较为普遍。近几年,韩国男篮阵中也出现一名来自美国的归化球员—— 美韩混血儿文泰钟。归化运动员可以在短期内迅速提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个竞赛项目上的实力和成绩,算是提升一个国家或地区运动成绩的“捷径”。其实,中国 体坛也大量输出归化球员,在历次大赛的乒乓球[微博]、体操等项目上,中国军团多次领教了海外兵团的厉害。日本女排[微博]近几年能够重新崛起,也与他们引进了归化球员有 关,日本女排主攻手小山修加就是一名前中国田径运动员,来自马家军。还有去年在伦敦奥运会上,为哈萨克斯坦夺得女子举重金牌的原籍中国湖南的祖尔菲亚。

  体坛归化运动员逐年来大量涌现,促进了国家之间体育文化的交流,也提升引进归化运动员的国家的体育实力和成绩。但中国体坛在对待归化运动员方面,却只能输出不能引进。

  国力前领队叶保增:马科斯也曾想入中国籍

  前国力总经理叶保增分析说,在他看来,穆里奇入籍中国的 想法是真实的,他以当年国力巴西外援马科斯为例,“2001年甲A联赛,我们队的马科斯是前半程的最佳射手,当时,就有声音说让马科斯加入中国籍。那时 候,中国男足正在备战2002年世界杯,马科斯如能加入中国籍,当然对提升中国队实力有益处。我跟马科斯也交流过这一问题,他说他不是开玩笑,能够入籍中 国,是他的梦想。现在叫中国梦。我当时还有些纳闷。”

  2001年联赛间歇期,国力赴巴西集训,叶保增在巴西一 个月的所见所闻,让他明白马科斯为何把入籍中国作为梦想。“我们集训所在的城市是巴西的库里几巴市,队伍在库里几巴竞技队俱乐部训练,我们曾经跟来到这家 俱乐部试训的球员打了一场比赛,这些试训的巴西球员在国内相当于乙级水平,却打得我们很狼狈,我们以为队中有马科斯,至少可以跟他们抗衡一下,没想到,马 科斯在与这些巴西三流的球员对抗中,连球都碰不到。”叶保增还对当时像马科斯这样水准的巴西球员做了收入调查,结果发现,马科斯在中国的收入几乎是他在巴 西的十倍。“因而,我觉得穆里奇入籍中国,跟当年马科斯想法一样。尽管穆里奇水平比马科斯高,但在巴西,并不缺这样的球员。在巴西,他的年薪了不起也就几 十万美元,但在中国联赛,他能拿到几百万美元薪水,还能得到那么多的赞誉。名利双收,肯定对入籍中国会动心的。”与叶保增分析的基本一致,记者了解到,穆 里奇在巴甲效力时,年薪30万美金,而在恒大[微博],薪水至少翻十倍。

  律师:穆里奇入籍中国几无可能

  然而,陕西维恩律师事务所党小伟律师告诉记者,穆里奇加入中国籍几乎是不可能的,“首先,我们国家不承认双重国籍,据我了解,体坛出现的归化球员,一般都持有双重国籍身份,这就意味着,穆里奇要加入中国国 籍就必须放弃巴西国籍。这一点,穆里奇恐怕没有考虑到。其二,即使穆里奇愿意放弃巴西国籍,入籍中国其实很难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规定,外国 人申请加入中国国籍的前提是愿意遵守中国宪法和法律,并且具有下列三个条件之一:1.中国人的近亲属;2.定居在中国;3.有其他正当理由,例如优秀人才 引进计划,外国人在中国居住年满8年,也可以申请入中国籍。”党律师说,穆里奇要加入中国国籍只能走人才引进计划和在中国居住满8年这两条路。但在体育领 域,并没有相关人才引进计划,而穆里奇目前在中国呆了3年,已经27岁了,再过5年,他已经32岁了,进入职业生涯晚期,那时申请加入中国籍,并为中国男 足效力,已经没有多大意义了,“但我觉得,我们应该研究出台类似人才引进的政策法规。”

  中国男足领队曹景伟[微博]昨天也表示:“既然我们有胸怀让本土 优秀运动员走出去代表别的国家比赛,也应该允许咱们的落后项目积极引进外籍优秀运动员加入中国籍,代表我们国家比赛。希望咱们国家能尽快研究制定针对外籍 人士(包括体育特殊人才)加入中国国籍的相关政策。”前国门江洪昨天也表示,“体育事业要提高,前提是相互交流和融合。我觉得我们国家应该在政策法规上考 虑这个问题了。”

本报记者梁军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