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马晓春[微博]获得围棋生涯第一个世界冠军,尽管他对那次比赛的印象已十分模糊,且较量是在业余棋手间展开,但那是他梦开始的地方——
背景:1983年2月15日至18日,第5届世界业余围棋锦标赛在日本大阪举行。经过数番激战,中国棋手马晓春夺得冠军。这是1983年中国的第一个世界冠军。在那次比赛中,日本棋手三浦浩、今村文明分获二、三名,中国女棋手李扬位列第四。
受访人:马晓春(中国围棋第一位职业世界冠军)
记者:1982年,你收获职业生涯第一个重量级冠军——全国个人赛冠军;紧接着,又在1983年第5届世界业余围棋锦标赛夺魁。这两个冠军哪个更难拿?当时是一种什么情况?
马晓春:全国个人赛冠军确实比较难一些,1980年和1981年我在个人赛上连续拿到两个亚军,说明自己的实力已经达到那个水平了。印象中是刘小光和聂老(聂卫平[微博])分别在1980年和1981年的个人赛上夺魁,他们俩是那个年代中国围棋最高水平的代表。要在个人赛上拿冠军,除了实力,心态、发挥、体能等方面也很重要。
说到拿完个人赛冠军去参加世界业余围棋锦标赛,确实没有太深的印象了,30年前的事了。说实话,我现在连这个比赛战胜过哪些竞争对手都记不清了。
记者:1984年,你在当时国内仅有的新闻棋战——第6届新体育杯赛中3比0战胜“五连霸”聂卫平,现在怎么看那次胜利?
马晓春:在1982年的“国手杯”赛上,我就已经赢过聂老夺冠。我个人觉得,下围棋就是一盘一盘赢的,番棋决战和一盘定胜负的决赛没有太大差别,拿白棋的只不过多下一盘后手而已。番棋能够取胜,最重要的还是实力。
记者:1985年,你在中日围棋擂台赛上与日本棋手小林光一初次相会,小林光一当时是六连胜,最后一盘赢的就是你。你怎么评价他的棋风?
马晓春:中日围棋擂台赛成就了聂老,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当时,小林光一如日中天,实力超群,想赢他一盘非常困难。对于他的棋风,我觉得没必要给予太多评价。当时他六连胜,确实是以超一流棋手的实力做保障的。
记者:1985年之后,你最主要的竞争对手就是小林光一。1989年,你在中国围棋名人赛上开始了“十三连霸”的历程。与此同时,第二届中日名人对抗赛对阵小林光一,0比2告负。1990年、1991年,也同样还是0比2。这对当时的你是怎样的磨炼?
马晓春:当时双方还有一种心理上的较量。比赛就是这样,他如果让我赢过一盘,我就会觉得他也不是不可战胜的。
记者:你的意思是,小林光一更想从心理上对你形成一种杀伤?
马晓春:也不能这么说。我认为那个时候是他状态最好的时候,赢棋最主要还是技术、水平。
记者:1992年,你以2比1首次战胜小林光一,那是一种怎样的蜕变?
马晓春:我觉得在国内参加各种赛事以及训练,自己的水平逐渐提高了,这与大家整体水平的提升是密不可分的。很多报道都说过我“不用功”,相对于用功的前辈和同辈棋手来说,我确实还差一些,类似于“和读过很多书的人相比自己读的书还太少”。棋是一盘一盘下的,对小林光一赢下第一盘,就能冲破心理上的一种障碍,再调整状态也会不一样。
曾经有人问过我蜕变的秘密,真的没有。主要还是要靠自己水平的提高,要笃信不论输赢要一盘一盘去拼。1992年的中日围棋名人对决之前,我和他下过三次,一盘未赢,因此我给自己的目标就是先赢一盘再说,没有想最后的结果会怎么样。
曾有媒体报道,小林光一说因为自己是日本的围棋名人,所以他就不能输;还有媒体把这件事扯到民族精神,有点儿太拔高了。我前几届对抗在水平上确实差一些,但那时依然把主要精力放在棋上,没有去理会那么多负面声音,只有这样,棋的内容、质量才会有进步。放到现在,日本还有哪个围棋名人敢如此表态?赢棋一定是要以实力做保障。
记者:1995年可以说是中国围棋的“马晓春年”,因为当年8月5日,你在第8届富士通杯决赛上以1比0战胜小林光一;在此之前,你在第6届东洋证券杯上3比1力克聂卫平夺魁。
马晓春:那是媒体的总结吧。我当时倒没觉得有多么怎么样。赢棋总是高兴的,夺冠总是快乐的,但这个过程却要求我们付出很多。现在我是个“圈外人”,提起这些,没那么激动了。
记者:聂卫平、小林光一、刘小光以及后来居上的李昌镐等,都与你有过多次交锋,你怎么看待这些对手对你的促进和提高?
马晓春:我和李昌镐的师父曹薰铉下,战绩可能要比聂老和曹薰铉下略好一点。李昌镐、李世石都属于很有天赋而且很用功的棋手,咱们中国也有,比如古力。
聂老的棋大局观很好,核心是对全局发展的联系有预见性,该战斗时绝不含糊,这点很值得年轻棋手学习。小林光一的棋有股霸气,很自信;(刘)小光的棋好战、力大,都是很有个性、独具特色的棋手。在国内的很多比赛中,我对(刘)小光的战绩可能还是不错的。
高手其实每一项都强,或许是因为棋风等原因,有时自己实力最薄弱的一块碰上别人最强的一块,这样的苦手在所难免。
记者:现在你觉得自己是围棋的“圈外人”?你怎么看待自己在国家队总教练的位置上所作的贡献?
马晓春:作为“圈外人”,我觉得更不应该说什么贡献了。做过的事情、付出的努力都摆在那儿,我觉得自己在国家队训练中最核心的一项工作,就是带领大家集体研究拆解“二李”(李昌镐、李世石)。做这项工作不仅需要思路,更需要实力和水平去引导大家,后来有了一些收获,我很欣慰。
记者:卸任国家队总教练后,你对围棋还有什么特别想完成的事情?
马晓春:如果真有机会去做,当然现在只能是假设,或者只是一种建议,在制度上实现职业棋手更加自由的转会,以及年轻棋手综合素养的提升。第一件事是避免各队强者愈强、弱者愈弱,进而产生依赖外援的现象;而且竞争格局更激烈后,就会更具吸引力。由于现在年轻棋手在棋艺上进步很快,成才周期越来越短,在礼仪、待人接物、感恩等围棋整体形象的体现方面,他们需要有所研究。
我举个例子,近几年定段赛越来越激烈,有些有冲段希望的小棋手在各道场间来回转,有时竟然是因为奖金、优惠等物质条件就转移了。像这样的小棋手,即使他定段成功,以后我也不会再指导他了。
记者:现在你不在围甲联赛下棋了,如何看待围甲联赛的竞争格局?
马晓春:重庆队还是一如既往地强,只是老牌劲旅上海队这两年受冲击比较大,这也说明越来越多的年轻棋手在围甲联赛上有了更多的机会。每年联赛都能冒出一些可圈可点的可畏后生,这是一件让人高兴和欣慰的事,同时也说明对年龄偏大棋手的考验越来越严酷。
记者:你对年轻棋手的成长有什么建议?
马晓春:专心下自己的棋,注重综合素养的提升,每个阶段都给自己一个目标去努力实现。我希望,也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棋手把世界冠军收入中国队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