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走日,象飞田,车走直路炮翻山,小卒一去不回还……”相信很多人都曾听过或唱过这首关于中国象棋的民谣。曾经,象棋这项历史悠久的智力运动是那么受国人喜爱,在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在公园大树下以及聚会的茶几桌凳上,象棋都能吸引一群群“发烧友”。然而,这样的盛景正慢慢退出人们的视野。
□魏相明 本报记者 钱晞
象棋正被边缘化
曾几何时,中国象棋的群众基础之深厚、影响面之广泛令人难忘,跟成都的一些资深棋迷聊天,他们会跟你说起上世纪80年代初的柳大华在成都摆盲棋设车轮战的往事,这些比赛虽然需购票进场,可场面却相当热闹。而现在,全国最高水准的象甲联赛在成都举行,观者也寥寥无几。
成都棋院副院长、象棋大师蒋全胜坦承现在象棋的影响力每况愈下,“现在不仅街头巷尾的民间鏖战罕见,群艺馆、文化宫的群众棋艺活动也悄无声息,以前常见报端的名人棋谱、残局经典解析,媒体不屑一‘刊’”。他感叹道:“中国象棋正在远离现代社会及人们的视线,成了为数不多的职业棋手的专属。”
蒋全胜甚至将象棋比喻为农家菜,“闻着香,吃着香,只是这种菜永远不可能成为星级酒店的主打,因为在很多人眼里,它不够档次。”
象棋冷围棋热
中国象棋低迷也波及到了青少年。中国棋院院长刘思明在一次全国棋院大会透露,现在青少年学习各种棋类的比例为“721”。即10个棋童中有7个学围棋,2个学国际象棋,1个学中国象棋。这一统计,也得到了成都棋类培训班的数据支持。
据成都棋校校长赵小梅介绍,目前“棋城”成都的象棋培训班凤毛麟角,除了棋校,只有少数少年宫还在坚持,全市象棋培训班不到十家,学棋娃娃仅几百人。“现在,围棋班最热,光是在我们棋校学围棋的娃娃就有500多人,全市学围棋的娃娃起码上万人,各类围棋培训班有百余家。就人数而言,象棋围棋有天壤之别。”
象棋冷而围棋热,很大程度与家长的价值取向有关。学象棋的娃娃,家长大都也喜欢下象棋,而学围棋的孩子,多数家长并不了解象棋和围棋的区别,只是因围棋宣传较多,看到周围孩子在学,也让自己孩子报名参加。“重要的是,娃娃的同学都学围棋,大家有交流学习的氛围。”市民肖女士说。
资金窘迫制约推广
象棋发展受阻,和推广资金的不足也有相当关系。第六届全运会后为了保证奥运项目出成绩,全国不少省市以经费不足为由,解散了专业棋队,高手们另谋生路,也使象棋的影响力大大下降,影响力日衰,企业商家便不愿赞助,以至如今的象棋大赛经常“无人买单”。有知情人士透露,现在举办一个象棋赛,拉赞助往往颇费周折。
没有资金的力挺,象棋职业棋手的待遇也随之降低。围棋“应氏杯”冠军40万美元、“倡棋杯”冠军40万人民币。而象棋的“银荔杯”男子冠军奖金只有15万元人民币,女子冠军更是只有4万元人民币。广东的象棋特级大师吕钦曾拒绝参加全国象棋排名赛,因为该赛冠军奖才5万人民币,如果棋手食宿路费自理的话,获得17至50名的棋手只能拿800元的出场费,入不敷出。
据调查,中国象棋的群众基础目前仍为棋牌类最高,估计中国有2亿人会下象棋。在棋牌网站上,下象棋的也远多于下围棋和国际象棋的。为此,“棋王”胡荣华[微博]说,面对新形势,我们不能再活在回忆中,要学会用网络等低成本手段来推广象棋,提升象棋运动在老百姓中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