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如何打开人才培养死结 赤木刚宪是好例子

2013年09月04日09:56  新华网

  新华社辽宁丹东9月3日体育专电新闻分析:顺应发展需求 打开篮球人才培养“死结”

  新华社记者徐济成、汪伟、李博闻

  近日,在丹东进行的女子U18比赛中,辽宁队主教练郑秀琳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出了对当下篮球人才培养的担忧。其中很重要一点是,很多专业队青年队员在训练小有成就之后,就放弃专业而去大学边读书边打球,对文化学习的重视已经成为当前很多有篮球天赋的孩子和家长的共同追求,这使得传统的单一专业篮球训练老路难以为继,致使我们过去十年篮球后备人才持续减少并类型单一。

  郑秀琳的担忧也是全运会U18青年男女教练们的共同心结,似乎专业篮球人才培养与文化课学习成为一对系上“死结”的矛盾。

  非此即彼的选择,让很多一时难以出头的专业篮球队员放弃了篮球,为自己未来更好的发展选择了上大学。

  这样的选择有错吗?上大学是孩子们的梦想,打篮球也是孩子们的梦想,选择,已成为当下篮球运动员们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纵观过去20年,有关退役专业运动员伤病缠身、别无所长、就业困难、生活落魄、求助无门的情况,已经让很多在训的专业运动员对未来的出路和前途忧心忡忡。而乘自己年轻,利用体育特长进入一个比较好的大学学习,让自己的未来多一种选择,就是他们自己用心和理智做出的最佳选择。在经济基础和社会环境都发生重大改革的今天,我们不能责怪孩子们没有为国争光的理想和为体育梦献身的勇气。在体育和教育,现在和未来不能统一的两难面前,他们只能做出一种选择。

  以人为本,以青少年和他们家长的诉求为本,把中国的体育和教育尽早地结合在一起,借鉴国外学校体育和职业体育都很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科学地将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之间的培训和联赛运用到极致。特别是把目前的学校课业减负和体育教育有机结合,让训练和比赛跟着人才走,这个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目前,中国的职业运动员和大学生运动员走在完全不同的两条路上,相互变成了没有交集的平行线。教育部和体育总局两大决策和职能部门也各行其是,这使得怀有体育梦想和抱负的青少年只能忍痛割爱,事实上造成了人才的浪费和对体育事业的负面影响。

  还记得很多年轻篮球爱好者看过的“灌篮高手”动画片,动画片中的“赤木”代表学校打入全国联赛成就了他个人的梦想,也成了全队的梦想。

  对于优秀的运动员来说,训练时间的长短未必决定他的能力强弱,残酷的现实是运动员偏离航线的最重要原因。如果我们各方重视校际联赛,让运动员在校际比赛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自己的价值,那么也许运动员的成功就不再是靠训练时间的堆积,而是训练、比赛和文化学习三种力量的合力。

  而所谓的梦想就是运动员的需求,发展校际联赛,重视校际联赛,提高学校训练水平和质量,充分利用学生的在校时间,让一些有天赋的运动员在其中发展成材,让那些最终因为时机、伤病和其他原因无法从事职业运动员的人,选择另一条路,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运动员培养机制与时俱进、健康发展。(完)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投注:欧锦赛开战西班牙让13.5分][活动:注册送彩票 充20送1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