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运溃败显上海篮球人才断层 规划不力后备遭分流

2013年05月02日09:59  东方早报

  上海“雏鹰计划”

  为进一步发展和深化青少年体育人才培养,上海市体育局在2013年适时推出了“雏鹰计划”。在篮球方面,上海体育局局长李毓毅表示:“将在本市的学校中找一些12-13岁年龄段的好苗子,其中,男子预期身高1.90米,女子预期身高1.80米。”据悉,这项“雏鹰计划”将建立3000名各项目体育优秀苗子库,为2016年之后的竞技体育储备力量。该计划希望上海市全市各级教练深入基层,从学生中挖掘优秀苗子。锁定这些苗子后,再进行专人跟踪式的随访,每月汇总,争取挖掘姚明、刘翔这样的拔尖人才。

  此外,市体育局为了完善三大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在后备人才培养上,会壮大足球“一条龙”校园联盟,以及探索由姚明牵头的高中生篮球联赛。

  早报记者 张婧[微博]

  对上海篮球来说,1997年的八运会是极其难忘的回忆。那一年,年轻的姚明和刘炜[微博]初登中国篮球的大舞台,承载起上海篮球的崭新希望,也为上海篮球的美好蓝图涂上第一笔。也是从那时起,上海男篮从未缺席过全运会决赛阶段的比赛,直到2013年的春末,16年的纪录画上了句点。

  昨日下午,在附加赛中仅取得一胜四负,失去晋级资格的上海男篮返回上海,对于球队和上海篮球,接下来的CBA[微博]新赛季将会更加艰难。上海篮球现在面临着后辈人才青黄不接、主力队员遭遇挖角的尴尬,想要重新崛起,还须继续从青少年抓起,而这背后则是对篮球市场化的再探索。

  “规划”球员工作的不力

  为了备战本届全运会,上海男篮在季后赛资格无望的情况下,用九轮CBA联赛提前“热身”,结果依然是折戟全运会预选赛。与往届12支球队参赛不同,今年的全运会男篮决赛阶段仅设8个席位,决赛圈的“缩编”加大了上海男篮的抢票困难。但这也只是客观因素,无法回避的是球队自身实力上的明显差距,主教练王群坦言,“比赛真实反映出了我们的水平。说实话,更差的结果也有心理准备去接受。”

  上海男篮的全运队以“上海大鲨鱼”阵容为基本班底,队长刘炜仍是核心,蔡亮、刘子秋、孟令源、葛旸等均在名单之列,李根[微博][微博]、罗旭东[微博]和田雨晨[微博]也依当初的转会协议回归。不过,同样因为协议,中锋张兆旭回山东效力。除此之外,季祥和彭飞因为受伤无法随队征战,这让上海男篮本就孱弱的内线更加不堪一击。“我们的内线实力很弱,整个比赛的发挥都不尽如人意。联赛主力球员(张兆旭与外援)不能打全运会,打全运会的,又有俱乐部外的球员。临时有人加入,组合起来需要时间。”王群说道。

  上海男篮自身的运气不佳,而引援方面,在其他省市全运会的大力度对比下,上海男篮更显薄弱。相比于阵容几乎固定的联赛,全运会各支男篮在阵容上变化极大。本届全运会北京队虽然失去了李根、吉喆[微博]等联赛队员,但孙悦、张松涛、黄海贝等六名奥神球员的加盟也让北京队大大“进补”。辽宁重金引入巴特尔[微博][微博],而这是大巴代表的第三个省参加全运会。可上海男篮除了李根、罗旭东、田雨晨等人的回归,真正的引援只有刘子秋一人。上海男篮副总经理张弛[微博]表示,在“规划”球员方面,上海的确弱了一些。

  训练场上的土洋矛盾

  相比成年队,U18青年队的成绩更像给上海篮球人一记闷棍,也让人为上海男篮的未来担忧。作为上海男篮的青年梯队,在整个青年组小组赛中,U18青年队仅仅战胜了两个没有CBA职业队的省队:湖南和黑龙江,甚至连参加附加赛的资格都没有取得。

  不过,在上海体育局局长李毓毅看来,男篮的成绩在预料之中,“现在两支男篮参加全运会的表现在我们预料之中,这些年实事求是说,我们体育局也有责任。在篮球市场化之后怎样加强支援、整合来帮助球队,我们也是在探索。像上海男篮变成姚明的大鲨鱼俱乐部之后,我们花的力气就不是很多。那几年姚明去美国打球,上海篮球也不景气,在男篮的后备力量的培养上也缺少力度,所以这些都是我们前几年的实际情况反映到今年全运会的排名。”

  2009年,姚明接手上海男篮,那个时候球队并没有适龄的青年队,也没有所谓的青年队体系。从2010年开始,上海男篮俱乐部正式着手组建后备青年队。这些年,姚明接手时的青年队中,只剩下葛旸一个人。而当全运会正式增加U18的组别时,上海男篮居然没有这个组别的球员,当俱乐部外出考察,才发现只有别人挑剩的苗子,而这些球员成为上海男篮青年队的一员之后,他们不仅仅为全运会做准备,还要注册打青年联赛。“我们重视全运会,但没有当成唯一的目标。姚明也一直说,培养篮球的后备力量,要尊重篮球发展的客观规律,这个过程中,我们没有急于让他们在U18这个年龄段出成绩,而是稳步发展中。”张弛说道。

  关于青训的不利,前上海男篮主帅李秋平也有自己的看法,“青年队基本都是外籍教练在带,他们注重的是联赛,但中国教练对全运会却非常重视。大家的训练理念也不一样,外籍教练认为一天训练两个小时就可以,但在中国是远远不够的。”李秋平也认为,把全运会的担子过早地压在年轻球员的身上只会带来更多的副作用,“你说这么小的球员,基本功还都不怎么扎实,要去完成全运会这么重大的比赛任务,显然担不起。但现在你只练了两小时,别的地区一天都是五个小时的练习,年轻人多练一个小时就是多一分的水平,所以外籍教练需要找到CBA和全国性赛事的训练平衡点。”

  李秋平谈人才培养困局

  训练时的教练思路改变和平衡或许只是观念和交流的问题,但是即使训练水平、理念不断进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上海男篮后备力量培养依然举步维艰,面临的困难首先就是上海很难在本地找到合适的篮球后备人才。

  “上海本地的球员越来越少,要从上海本身打球的孩子说起。教委、体育局投入了很大的物力人力来培养年轻球员,但球员家长首先考虑子女读大学可以加分,不希望孩子打专业队,这是造成我们上海本土球员断层的最根本原因。”李秋平说自己搞青少年俱乐部已经十几年,非常清楚其中的困境。李毓毅也持有同样的观点,“后备人才培养不好,不是姚明和俱乐部的问题,是我们对后备人才培养重视程度还不够。现在都是独生子女,体育训练十分艰苦,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都是客观存在的困难,但关键还是我们工作没到位。”

  上海本土球员越来越少,球队不得不去外地招生,但是正如李秋平所说,这些年上海的城市优势越来越小。“以前上海有优势,第一大优势就是解决户籍问题,这个对外地青少年球员诱惑很大;另外上海方方面面的条件比较好,待遇上比较稳定,但现在这些优势都没有了。另外从资金角度来说,外地在引进人才方面花费更大,只要球员愿意来,就砸下几十万现金,也不要什么收据发票。”

  上海本地后备力量被分流

  一直以来,姚明都是上海这座城市的名片。当他接手上海男篮之后,也希望这支球队有一天可以成为这座城市的名片,但这不是短期行为,这需要长期的努力,尤其在篮球人才的培养上。

  “我们干体育的人自己明白,培养人才一定要致力于将来,我们现在种树,得果实的将是后辈。”李毓毅表示,从今年开始,上海市体育局将在全市开展一个工程,着手“海选”上海篮球后备人才,“我们将在本市的学校中找一些12-13岁年龄段的好苗子,其中,男子预期身高1.90米,女子预期身高1.80米。我们会照顾好他们的生活,关心他们的训练和学习,帮助他们健康全面地成长,让家长们感到体育运动可以让孩子们开心。”据悉,这项“雏鹰计划”将建立3000名体育优秀苗子库,为2016年之后的竞技体育储备力量。

  李秋平则认为,体育体制改革牵扯到方方面面,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作为俱乐部,可以通过提高成绩,吸引更多的孩子参与到这项运动中,“俱乐部要把成绩打上去,对青少年形成吸引力,让他们有这样的想法,‘我要去上海队,他们的成绩好。’要让他们觉得成为上海队的一员是一件光荣的事情。当然,俱乐部还是要加大投入,在引援方面要投入更多的资金。”

  作为俱乐部,上海男篮副总经理张弛希望在选材上可以加强直送机制,“我们作为职业队,理论上应该是在少体校选材。但是目前少体校没有直送上海的机制,也发生过一些上海籍的球员到其他地区队去的情况,上海本地的后备力量本来就少,还面临着分流的困境。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让教练员全国各地去选材,这是很有难度的。”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