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过分依赖外援难免伤元气

2013年04月01日07:59  东方网-文汇报

  又一季CBA[微博]匆匆落幕,总决赛的舞台有了全新面孔,联赛总体格局却并无太多变动。

  广东队十年内收获第八冠,整体实力无人能撼。易建联[微博]回归,多名国手组成的本土班底,依旧是“华南虎”最令人羡慕的财富。首度闯入总决赛的山东队虽未能一“黑”到底,却也带来莫大惊喜。这份惊喜无关于“阿巴斯[微博]定律”和三外援效应,而属于一批正在崛起的本土新星。

  一直以来,有关CBA外援的使用始终存有争议。有人认为,引入高水平外援可增强联赛观赏性和影响力,带动整个联赛水平的提升,是联赛走向职业化的“必需品”。也有人质疑,外援过多地掌控比赛,严重挤压了本土球员的生存空间,对于联赛长远发展不利。

  本赛季,随着麦蒂[微博]、阿里纳斯[微博]两位前NBA[微博]全明星球员加盟,各队外援阵容进一步升级。赛季末的场均得分、助攻、篮板、抢断等各项数据排行榜上,前几名几乎清一色的洋面孔。不过,颇为讽刺的是,麦蒂领衔的青岛队开局惨遭12连败,最终沦为“副班长”;首战便伤退的“大将军”将上海男篮推向深渊,徘徊积分榜尾爬不起来;拥有得分机器“裤衩组合”的山西队,因威廉姆斯身陷“大麻门”未能跨过季后赛的门槛;“得分王”杜比所在的浙江稠州银行,也在季后赛首轮惨遭广东横扫……

  “很遗憾,元气大部分就是外援。外援每年换。如果一个人每年换元气,这人能算健康吗?”当上海男篮因“0号特工”受伤而处境艰难,老板姚明曾坦言球队“元气”大伤。“外援掌握了大部分的主控权。十年前,这种控制权大多在中国球员手里,外国球员虽然实力很强,却是补充加入。现在已完全颠倒了。”姚明所言,是对CBA球队过分依赖外援的无奈和不满,“我也希望我们能培养有竞争力的本土球员,但现有机制没有提供给年轻球员这样一个舞台。”

  事实上,培养本土球员与引进外援两者间,并无非此即彼的矛盾,关键还在于球队看待和使用外援的“度”。如果只是追求短期效应,急功近利,一味“押宝”高水平外援,势必缺少长远发展的稳固基础。大牌如麦蒂、阿里纳斯,也没有点石成金的本领。何况CBA外援素来是“流水的兵”,靠得了初一,也靠不到十五。相反,如果以耐心培养本土球员为发展核心,再通过引进合适的外援补强当下不足,球队对于外援的依赖程度,就会随着本土球员的进步而逐年下降。这样一步一个台阶积蓄能量,或许初期成绩不会太亮眼,但整体发展步入良性循环,总会得到满意回报。可以看到,广东队长期称霸联盟,正是得益于其领跑全国的本土人才培养体系。即便没有足够大牌的外援,以他们那套“准国家队”全华班,依旧有叫板其他球队的实力。在联赛场均得分排行榜上,易建联是前20名中唯一的本土球员,同时也是唯一入围的广东队员。无论中途走人的泰伦·威廉姆斯,还是迪奥古和斯隆,都非广东阵中不可替代的得分人选。

  同样,近年来崛起的北京和山东,纵然离不开外援助力,但本土球员的成长更加令人欣喜。翟晓川、朱彦西[微博]、丁彦雨航、睢冉[微博]等一批新星冒尖,他们是球队的未来,更是中国篮球的希望。对于这些年轻球员而言,联赛就是最好的舞台。只要给足机会和耐心,他们是“金子”就总能散发光芒。

  作为职业联赛,CBA需要外援,但不应沦为外援走马灯式的表演。一个健康的职业联盟,外援是“补品”,但不应成为“元气”。球队同样需要外援,但更要为本土球员营造生存、进步的空间和条件。唯有源源不断地“造血”,才能在激烈的长远竞争中更有底气。

  本报记者谷苗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