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有12名从中国选拔的孩子在我们俱乐部接受足球与教育的培训,超过半数严重缺失社会常识与文化素养,除了足球之外,他们平时的关注面太狭窄了。”上周末,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足球分会、上海市校园足球联盟在同济大学举办了针对青少年球员培养的专题课程,法国梅斯俱乐部培训中心主任德尼·沙菲的主动“爆料”让在场的中国同行顿时产生了危机感。
梅斯俱乐部的青训在法国乃至整个欧洲都享有盛誉,阿德巴约(英超热刺[微博])、皮亚尼奇(意甲罗马)等知名球员均出道于这家队史超过80年的球会。据沙菲透露,梅斯学生球员历年参加法国高考的合格率都在90%以上,甚至比法国平均水平还高出一截。“拿到申请大学的资格后,我们会约学生单独面谈,看他究竟适合去读书深造还是心无旁骛地开始职业生涯。”
重视教育是梅斯青训立足之本。“我们围绕学习来安排足球训练,因为学校才是学生成长的港湾。”沙菲始终认为,青训的价值在于培养青少年学生去踢球,而不是简单地把球员送进校园。“18岁前,学习知识是必修课,足球训练是选修课。”如何更好地平衡读书与踢球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两者共同进步?沙菲的建议是让踢球的孩子过上“正常的生活”。
所谓“正常的生活”,就是消除身份差异,完全融入社区。梅斯与当地的一所初中、三所高中达成合作协议,每个年龄段的16至18名学生就近入学,但不会被分在同一个班级。“过于集中势必会影响学习效果。”沙菲担心的是,拥有类似背景与相同兴趣的学生整日“黏”在一起,将失去接触外部世界与多元群体的机会,视野范围与思维方式都会受到限制,甚至异化。
“中国现在就碰到了这样的问题,如果选择接受高水平的运动训练,就意味着无法同时获得高水平的教育机会。”近些年,梅斯与中国足[微博]协开展了合作,沙菲有机会近距离观察中国式的青训。无论是过去的体校模式还是如今社会力量兴办的足校,基本都是在圈养环境下“闭门造车”,追求锦标政绩与经济收益的功利做法并不利于小球员的均衡发展,一旦无法投身职业或者退役,文化与技能的缺乏让后期保障成了最大的问题。
“优秀球员”的标准,沙菲认为,除了出众的技术、体能与团队意识外,还应当具备成熟的价值观与必要的知识修养。在中国,一个有趣的现象是,青训基地通常选在城市偏远的角落,看似潜心修行、不受外界打扰,实则扼杀求知天性,破坏成长规律。即使某些足校能争取到教育资源,但在与社会脱节的单调环境中,学习质量大打折扣,也与培养合格公民的教育理念有明显偏差。“孩子最好在市区生活,合理规划学习与训练,这样才有真正的快乐可言。”沙菲说。
本报记者 黄春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