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期)我国近代知识分子很早就开始重视国民体质问题。孙中山、康有为、梁启超不约而同地提出“强兵、强种、强国”的思想,“体育救国论”成为社会舆论的共识。1891年康有为创办长兴学舍时,就明确提出要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的教育。《大同书》中更是强调“自慈幼院之教至小学、中学、大学”,均要坚持“德教、智教、体教”的基本方针。严复主张“是以讲教育者,其事常分三字:曰体育,曰智育,曰德育。三育并重。”认为应通过民德、民智、民力的新民培养,达到强中强国的目的。梁启超同样表现出高度的认同,他亦非常明确地指出:“德育、智育、体育三者,为教育上缺一不可之物。”
毛泽东在他最早发表的论文《体育之研究》中指出:“体育者,人类自其养生之道,使身体平均发达,而有规则次序之可言者也。”、“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体者,为知识之载而为道德之寓者也。其载知识也如车,其寓道德也如舍。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
国家高度重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颁布并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联合开展了“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在每年10月26日至次年4月30日的半年时间里,全国学生将坚持每天长跑。截至目前,体育部门在全国建立的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达3429个,国家级户外体育活动营地有59个,体育传统学校共计15477所,开展的体育项目涵盖田径、篮球、足球、游泳、武术等多个项目。
总而言之,竞技体育必须拿金牌,新的历史阶段需要在足球、篮球、排球三大球等球类项目和田径、游泳等基础项目上拿金牌,需要在发展潜力巨大的新兴项目上拿金牌,需要在转变发展方式和培养模式上拿金牌,需要在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益上下工夫,需要在提高运动员全面发展上下工夫,更聪明、更“有水平”、更科学地去取得金牌!同时,全社会、全民族更要夺取国民健康这块最大的金牌,夺取提高青少年体质这块分量最重的金牌。
金牌哲学
近段时期以来关于金牌的讨论,观点颇多,其实许多都因对金牌的深层次问题认识不足,而导致对金牌问题认识的混乱。金牌的深层次问题归根结底就是哲学问题,因此,有必要对金牌的哲学问题进行论证。
金牌是竞技体育的客体,人是金牌的主体。主体和客体是一对重要哲学范畴。所谓主体,是指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能动地创造着社会历史、实现着社会发展的人,或是有目的、有意识地从事着社会发展实践的历史的、现实的人。主体在社会发展中处于主动的和主导的地位,是社会发展中活的因素,是发展活动中具有创新性和选择性等特点和功能的自觉自主的一方。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发展的发动者、组织者和担当者。所谓客体,指的是主体在发展实践中所凭借和创造的一切现实事物及其关系、客观规律的总和,它既是主体精神产品,又是风俗、习惯、传统、思维方式等。人还把自身作为被认识、被改造的对象和被追求的目标,即作为发展客体。
作为竞技体育主体的人,为了发展竞技体育事业和文化而创立和设计了包括体育项目、体育竞赛、体育规则,特别是以奖励金牌为标志的体育文化。金牌是一项竞技体育客体。竞技体育的主体与客体存在着特殊的关系。(未完待续) 摘自陈立基《硕人含章》
点击下载【新浪体育客户端】,赛事视频直播尽在掌握 |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