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打法 探索前行

2016年09月10日12:00    中国体育报 收藏本文

  中国女排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五连冠的辉煌,进入90年代新的奥运周期,中国女排重新起航。一直报道女排比赛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王延辉向我们讲述了那届比赛的点滴。

  背景:1990年,第十一届世界女子排球锦标赛在中国举办,这也是中国首次举办排球三大赛。中国女排在决赛中1比3不敌前苏联队,收获亚军。

  受访人:王延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

  记者:世锦赛决赛前,中国女排一局未失,包括对阵秘鲁、日本等老对手,当时的备战是不是还是比较充分的?

  王延辉:没错,首先是决赛前队员状态不错,而且这次世锦赛是在中国本土举办,我们有东道主的优势。

  记者:决赛中,中国女排面对的是劲敌前苏联,她们在1988年的奥运会半决赛中击败了卫冕冠军中国队,终结了中国女排的六连冠之路。你对于这个对手怎么看待?

  王延辉:前苏联队队员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她们的整体实力突出,个子很高,每个人的个人能力非常平均。

  记者:这场决赛前,我们对过程和结果是怎样一个预期?

  王延辉:比赛开始后,前半段中国女排打得不错,刚开始我们觉得还是有希望能够拿下比赛,但之后中国女排的发挥还是不够稳定。

  记者:从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国女排在世界上的主要对手发生了哪些变化?

  王延辉:当时前苏联队、古巴队、美国队是世界强队,她们对我们构成了比较大的冲击。巴西、意大利这些队伍还没有崛起,实力比较一般。日本也渐渐淡出了强队之列。

  记者:进入90年代,从战术打法上来看,世界排坛有了哪些新发展?

  王延辉:亚洲球队主要保持了“小快灵”、“快速多变”、防守反击、集体战术配合的打法特点,但欧美球队已经纷纷开始走高大化路线,依靠球星的个人实力,高快结合。当时这两种打法区别很大,逐渐形成了两大流派。同时欧美球队意识到并不能只依靠高举高打,中国队也意识到了不能只靠“小快灵”战术,两种打法开始了初期的融合。

  记者:世锦赛是一个新的奥运周期的起始,中国女排也进行了新老交替,人员构成和80年代有了很大的不同。决赛中双方打得非常激烈,几局球都是在局末的关键分上才分出胜负。你认为中国女排的优势和不足在哪些方面?

  王延辉:中国女排顽强拼搏的精神还在,而且小球的串联技术依旧不错,但是网口的高度和实力稍显逊色。当时的赛制还是发球得分制,比赛时间比较长。许多队员比较年轻,之前参加大赛的机会不多,关键时刻的发挥不够稳定。当时中国队已经意识到了需要改变自身的打法,增加绝对实力,但是从人员选材培养上,战术组成上,还是以“小快灵”为主。当时中国女排已经有了转变打法的趋势,但是还处于一个发展的过程中,这也使得我们在关键时刻的发挥稍显被动。

  记者:这是中国首次举办女排世锦赛,从球迷到媒体对本届赛事的关注程度是不是非常高?

  王延辉:没错,因为中国女排的成绩非常好,世锦赛的举办权首次来到中国,受到了非常多观众的欢迎。小组赛的举办地不止北京,还包括上海、沈阳等地,各地都组织观摩团来观看比赛,这对各省的专业排球发展都是一个很好的促进。各地方的运动队平时接触到世界高水平比赛的机会比较少,本次世锦赛也让地方队开阔了眼界。

  记者:这些年中国女排也经历了一些起伏,你认为什么原因让中国女排还能够重回高水准行列?

  王延辉:需要女排精神,但也需要物质上的保障。从人员配置上,战术打法上,身体保障上,训练水平上,包括优秀教练员的培养上,都需要全方位的发展,这样才能让中国女排这支队伍实现良性循环和长期的发展。

  记者:这次比赛中有没有什么小花絮?

  王延辉:我记得当时的发奖仪式是在长城饭店,作为主办国,中国给各位女排队员准备的礼物是旗袍。当时各国女排运动员身着旗袍,展现了她们不同于赛场上的风采,非常美丽,让人耳目一新。这成为那一届中国女排世锦赛上一道别样的风景。

文章关键词:中国女排打法世锦赛记者

点击下载【新浪体育客户端】,赛事视频直播尽在掌握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