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万里行,一直在努力:目标统一 全民行动

2012年02月07日10:37  中国体育报

  这是继2009、2010年之后,2011年度最具影响力的中国体育公益事件;

  这是倡导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新理念的公益号召;

  这是全民健身事业和最广泛的公众零距离接触的公益活动;

  这是倡导全民参与健身、科学健身,追求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公益事业;

  这就是……全民健身万里行!

  “全民健身万里行”,这项由国家体育总局人力资源开发中心(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与中国体育报业总社联合主办的,以推动体育健身文化发展、繁荣体育健身市场、提升居民健身意识、普及科学健身方法为目的大型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已风雨兼程走过三载。它不单纯是一项体育活动,也不是一种行为艺术,既不是标榜慈善,更不是公益作秀,“万里”行得既是空间的距离,也是时间的距离,既跨越了中国大地的万里路程,又跨越了各类人群的群体界限,它是一项有统一目标的全民大行动,也是一项旷日持久的大征程。

   目标统一 全民行动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掀起了全民健身的热潮,一度活跃了奥运经济。在步入后奥运时代后,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始将每年的8月8日设为“全民健身日”,全民志愿服务活动也应运而生。“全民健身万里行”作为其重点活动项目,时过三载,已然成为盘活体育资源、繁荣体育文化市场、完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一支重要力量,它的目标就是要树立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的公益旗帜,要推动全民健身事业进入大发展、大繁荣时期,它的行动者不是个体,而是全民。

  全民健身的时代。2009年8月15日,“全民健身万里行”活动首发仪式在北京举行,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万里同志为活动亲笔题词,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原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王钧、冯建中,北京市副市长刘敬民,中央文明办志愿服务工作组副组长彭敏安,中国传记文学会会长万伯翱等领导同志,出席了启动仪式并参加了“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现场活动。在仅四天后的8月19日,国务院第77次常务会议通过了《全民健身条例》,对中国的健身事业建立了政策法规支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还出席了济南站的主题活动,并提出要以“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及“全民健身万里行”这样的活动落实《全民健身条例》,把全民健身运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2011年,国务院又出台了《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来设定新的目标规划。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针对落实全民健身工作提出了“三纳入”和六个突破口的措施,在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后,他又就体育系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提出了建设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任务设想,进一步推动全民健身事业实现大发展、大繁荣。由此可见各级领导的支持力度之大。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即将来临之际,“全民健身万里行”借助奥运年的臂膀,必将大有作为。

  空间跨度之广,时间跨度之大,参与人员之众。2009年8月15日,“全民健身万里行”在北京首次启动,之后走进全国22个省区市、35座城市的近400个社区,还在北京、南京、深圳、西安和济南五个城市分别举办了大型主题活动,东西直线距离跨越了893公里,南北直线距离跨越了2288公里。期间有40位奥运冠军、优秀运动员,18家健身俱乐部加入到队伍中来,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影响人次达200万人。

  2010年,第二届“全民健身万里行”拓展了“百家高校行”的主题活动,从6月7日到12月末,奥运冠军、健身教练将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精神传递到了全国100多所高校里,并且重点正在沈阳、西安、南京、哈尔滨的等城市设置了以“我运动、我快乐”为主题的健身活动,影响了在校学生近220万人,掀起了学生健身的浪潮。

  在2011年,活动又进行了创新,在全国开启了“836”计划,旨在将8月的第三个星期六设为“千家健身俱乐部开放日”,免费向公众开放,同时也鼓励所有在俱乐部从业的职业健身教练在当天能走入社区,用专业知识服务百姓。该倡议经全民健身万里行组委会发起后,便赢得了中体倍力、青鸟健身、奥迈健身、浩沙健身、宝力豪健身等健身行业数百个品牌的热烈响应,报名俱乐部达到上千家,覆盖国内38个大中型人口密集城市,活动当日服务的公众达到了百万人。

  媒体报道力度之大,社会关注度之高。在全民健身万里行活动举办期间,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为代表的50多家媒体进行了追踪报道。《中国体育报》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了及时的连续追踪报道。对于2011年开启的“836计划”,用谷歌可以搜索到词条70000个,百度“全民健身万里行836计划”可以得到13万5千条报道消息,对于8、3、6这三个基本没有什么关联的数字,却有如此声势浩大的报道,可见全民健身对于中国的影响力。

  旷日持久 历史征程

  持久的志愿服务公益征程。长久以来,人们对于公益的认识可能仅限一些慈善基金会对于一些受帮扶对象的扶助行为,在体育行业,很难想到会有什么公益可言,对于健身,人们更会将其归于生活的附属品甚至是奢侈品,与自己的生活无甚关联。但是,中国百姓的健康状况却不容乐观,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体育人口距离发达国家尚有不小的差距;35岁到49岁的成年人中有80%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工薪阶层在一周朝九晚六的忙碌后,周末更愿意宅在家中休息也鲜有出门健身的想法。

  “全民健身万里行”活动正是基于此发起的,并充分考虑到了活动的效用和可行性。中国健身产业通过30年的发展和积累,目前已经储备了大量的职业健身教练人才。但是,更多的社区居民,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还不能享受到他们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所以,让职业健身教练主动走进社区,利用自身专业优势义务指导民众,不但可以满足他们志愿服务的需求,还能给群众带来“快乐、安全、有效”的健身体验,让志愿服务与专业技能相结合,是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的有益尝试。它既可以让大众增强健身的意识,普及科学健身知识,扩大中国健身人群的比例,又可以传扬一种志愿服务精神,树立中国健身产业的公益形象,让以奥运冠军、职业健身教练为代表的全民健身志愿者走进社区和高校,走进时尚人群、走进公务人员,以志愿服务百姓健身为核心,形成志愿服务的公益传统,其本质就是一项全民健身的志愿服务公益活动。

  2009年8月12日,中国举重队的18位新老奥运冠军在福建龙岩古田革命会议旧址发出“奥运冠军志愿者服务”的倡议,倡议所有获得奥运冠军的运动员每年至少拿出7天时间,走向社会,走进社区、学校、乡村和企业,作为志愿者为人民群众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和帮助,为增强人民体质、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在首发仪式上,郭晶晶呼吁全体奥运冠军、世界冠军响应倡议,积极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全民健身万里行活动组委会副主任、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司长盛志国代表全民健身万里行活动组委会也发出了‘志愿服务全民健身,共建健康和谐社会’的倡议。

  在此感召下,全民健身万里行活动树立了一面“以己之长、回馈社会”公益旗帜。2009年、2010年,累计有30多位奥运冠军亲历活动现场,为群众提供科学的健身指导,王义夫、刘翔、郭晶晶、许海峰、罗雪娟、孔令辉、孙海平等奥运冠军和教练都曾以全民健身志愿者身份参加过“全民健身万里行”活动,国内18家优秀健身俱乐部组织了万余名职业健身教练,走进社区,走到百姓身边,义务为社区居民提供科学的健身指导服务,组委会还将把组织编印的《健身,从今天开始——全民健身实用手册》和四万张“健身体验卡”,向活动开展社区的居民免费发放,并授权新浪网免费下载。2011年发起的“836计划”更是向大众打开了数千家健身俱乐部的大门,免费体验健身项目,有的俱乐部将公益开发日拓展到了1周,有的俱乐部将所有周六日的操房,免费向社区的老年朋友开放,用于他们练习舞蹈等,与此同时,受众人群不仅停留在社区和高校,还进入了时尚街区、企事业单位,为关爱工薪阶层的健康状况做了开拓性的尝试。

  但是,2011年的活动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奥运冠军参与活动的广度和深度有待提升,公众对于免费开放的志愿服务存在一些顾虑,这是因为中国的体育公益活动的影响力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有待加大志愿服务精神的培育力度,这项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征程,我们只有将全民健身万里行的活动延续下去,要推陈出新,才会有益于形成一个稳固的体育公益传统。

  持久的文化交融与创造征程。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就体育系统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接受《中国体育报》专访时谈到,“体育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文化作用,同时它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特别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健身作为体育行业的一类,同样也是一种文化的代表,不仅是一种身体运动,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寄托,一种财富载体,这就是一种体育文化。

  “全民健身万里行”活动的开展对于促进体育文化的融合与传播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首先在于它的文化融合性。全民健身万里行活动行走了中国的大江南北,在每一个城市、每一所高校、每一个社区的活动中都具有自己的特色,充分融合了当地的文化习俗。此外,2011年的全民健身万里行活动,不仅深入到社区,高校,还将活动对象的范围扩展到时尚人群、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等,它也让不同阶层的人、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为了统一的目标聚在一起,让每个人都在健身运动中享受生活。

  其次,它的文化创造性让活动具有很多开创性的成就。从设立的8月8日“全民健身日”到带有奥运冠军签名的《健身,从今天开始——全民健身使用手册》,从西安站的主题活动中的时尚新颖的健身方法“武极”表演到高校活动是张贴的青春标语“是时候打造气质型的美少年了”,从2011年倡导的“836计划”到北京三里屯时尚街区的健身表演,每一次活动都蕴含了不同的文化元素、或文化宣言,这就是它创造的文化价值。

  此外,它创造的文化紧随潮流,具有时代性。在当今的数字化媒体时代,“全民健身万里行”也开通了活动的专门网站进行网络推广,充分利用了网络平台的互动性的特点。比如,在合作伙伴“动米网”上公布了参与本届活动的城市和俱乐部名单,公众可登录以上网站查询所在地的参与俱乐部信息,并在网上完成俱乐部的到店预约工作,享受免费健身。比如,组委会邀请了有一定体育技能的个人,登录万里行官方网站,注册成为全民健身志愿者。再比如,各地的主题活动、“836计划”等还借助新浪微博的力量在网上广为扩散。

  虽然,全民健身万里行的活动集聚了文化特性,但这条文化交融与创造之路还是带有一定的困难。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不高,民众的健身意识不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离“比较完备、覆盖城乡”的目标差距很大,很不平衡。种种客观条件限制了体育文化的传扬,这项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大力配合。

  在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精神指导下,全民健身万里行要紧跟时代步伐,要推陈出新,要进一步展现体育健身文化的积极面貌,形成健康生活方式的浓厚文化氛围,让全民都有较高的参与体育健身的自觉意识,让“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不再仅仅是一句响彻天空的口号。如果这种文化成为广泛覆盖各地方、各人群的普遍文化,国民的身体素质必然得到更大的提高,全民健身也将会实现一个历史性的飞跃。

  持久的健身产业发展征程。全民健身万里行的合作伙伴喜得龙(中国)有限公司的知名度和销售业绩有明显提升,这跟它自2010年始参与全民健身万里行活动的推广工作有很大的关系,随着全民健身万里行活动的不断丰富,企业参与推广全民健身的运作模式也逐渐成形。2011年3月,国务院召开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电视电话会议,计划提出了到2015年,使全国锻炼强度中等以上的人数比例达到32%以上的目标。由此可见,全民健身产业未来的前景非常乐观,但是,这个任务还是非常艰巨的,它的发展壮大之路也是一场持久战。

  一方面是态度的问题。大部分人对健身的理解就是针对精英群体的小众消费,是以单个的健身俱乐部为载体,很难形成一个大的产业,更难说企业如何参与其中了。只有人们重视了健身锻炼,才能将健身普及到大众,才能让健身发展成为一项产业。另一方面是执行问题。推动全民健身不能仅仅依靠国家体育总局的政策,不能仅仅依靠全面健身万里行组委会的设置的主题活动,不能仅仅依靠奥运冠军、健身教练走进社区、企业、高校与大家朝夕相伴,它需要从上至下形成一个执行的体系,将三纳入贯彻到基层工作中去,将健身精神与志愿服务深扎于每个人心底。

  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在2012年全国体育局长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备战参赛伦敦奥运会为重要契机,努力构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体育强国建设迈出新步伐。中国是体育大国但不是体育强国,要想成为强国,不能只让少数人成为体育精英,要让每个人都能四两拨千斤。

  郭笑梅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