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奥运指哪全运打哪?

2013年09月08日08:49  人民网-人民日报

  十二运会激战正酣,万里之外的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已经开幕的国际奥委会第125次全会也有连番“激战”。正扒着奥运会门槛的摔跤和棒垒球,要在全会上作最后一搏,而最终结果,将对全运会产生不可估量的“蝴蝶效应”。因为谁能“入奥”,意味着留在全运会中的砝码大增。  奥运会是全运会的指挥棒,1997年八运会“全面接轨奥运”,除了武术外,其余大项均为奥运项目,那些被拒之门外的项目也有了个统称——“非奥”。奥运会是中国竞技体育的核心目标,举个例子,当年国家体育总局成立时,设立了小球中心,统领12个球类项目。后来为了备战北京奥运会,将其中4个奥运项目独立出去,又成立了一个手曲棒垒中心,意在加强奥运战略。据此而言,如果这次棒垒球没能重归奥运会,手曲棒垒中心是不是要改名叫“手曲橄高”中心,棒垒球回到小球中心?

  奥运会的项目取舍,有一套完善的评估体系。小轮车在2008年入奥,就是为了争取青少年观众,争取奥林匹克运动的未来。而全运会的设项只有一个标准,就是奥运会有没有。这对于各地方体育局项目布局有着鲜明的引导作用,也让“奥运争光战略”落到了实处。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样的战略选择也显露其生硬一面。比如,马术运动属于欧洲贵族文化的衍生品,一匹良驹的价格以千万元计。中国选手参加奥运会马术比赛实在是力有不逮,而开展马术运动的地方体育局还要为了全运会大笔投入。到了全运赛场,又没有几个人能看懂马儿踢踢踏踏在干什么。既然马术在中国的文化土壤还很浅薄,这样拔苗助长的“接轨”,其实可以探讨更合理和有效的方式。

  既然是全国运动会,中国特色、中国元素应当是被认真考虑的内容。板球和壁球流行于英联邦国家,东南亚地区的人民爱玩藤球,这些运动早已扎下了深厚的人文根基,并不因是否在奥运会中受到影响。全运会提倡“全民共享”,是否也该从百姓角度出发,对设项原则通盘考虑,取舍标准兼顾本土因素?

  当然,现有的全运会框架承载了太多的资源和利益调配功能。在与不在其中,意味着一个项目生存环境的霄壤之别。这,则是全运会改革的另一个内容了。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