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年前,有部非常著名的阿尔巴尼亚电影,《第八个是铜像》,影片有些昆德拉似的思辨味道。有意思的是,第十二届全运会有的项目的计分办法也很有特点,不仅第八名是铜牌,第九名也是铜牌。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运动会竞赛规程总则》中规定:对于获得足球、篮球、排球(不含沙滩排球)项目第1至第3名的运动队,分别按照3枚金牌、2枚金牌、1枚金牌进行统计;获得第4至第6名的运动队,分别按照3枚银牌、2枚银牌、1枚银牌进行统计;获得第7至第9名的运动队,分别按照3枚铜牌、2枚铜牌、1枚铜牌进行统计。获得手球、曲棍球、棒球、垒球、水球、橄榄球项目前3名的运动队,分别按照2枚金牌、2枚银牌、2枚铜牌进行统计。
这种独一无二的体育运动会计分办法,完全是根据中国的体育国情制定的。
事实上,计分奖励的改革思路,我们还可以上溯到4年前的十一运。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运动会竞赛规程总则》中规定:“为带动球类集体项目的发展,在本届比赛足、篮、排等八个球类项目获得前三名的队,他们实际获得的奖牌数分别按照双倍奖牌来统计。”(尤其是足球项目中男子16岁以下组和女子18岁以下组获得了特殊关照,前三名分别按照2金、1金和0.5金计入排名统计)。
从上届全运会的第一名算2金、第二名算2银、第三名算2铜的双倍计算,到本届的第一名算3金、第二名算2金、第三名算1金,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第一名的金牌数增加了50%,而第二名和第三名则更是发生了质的变化,质地分别从银、铜都换成了金。好刺激呀!
十一运后的次年,2010年9月,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在接受中央媒体的集中采访时,曾就体育改革的几个方面作了解答,他指出:对集体球类项目赛制进行改革。三大球足、篮、排都增设青少年组,就是保留成人组,男女子都增设青少年组,而且增加金牌和奖牌的权重,这样来调动各地抓集体球类项目的积极性。因为集体球类项目和个人项目有所不同,一支队伍几十个人,投入大,所花力量大,周期长,所以有些地方不太愿搞三大球,通过我们机制调整之后,他们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全国绝大部分省市都把足、篮、排三大球的青少年队伍建立起来了。
毋庸置疑,集体球类项目、尤其是足篮排三大球,在世界体坛的影响力非同一般,就像股市里的权重股,举足轻重。而中国的三大球,近年来或是下滑或是徘徊,而原因之一即为后备力量不足,投入产出比不佳,在一些地方越来越被边缘化。而从这两届全运会对球类集体项目的计分奖励改革力度不断加大,即可看出国家体育行政部门为扭转被动局面的良苦用心。
当然,三大球等的振兴,绝非全运会计分一改革就会立竿见影,甚至也许需要一或几个周期方能看到成效,但是,我们毕竟已在路上。
往届全运会,九到十二名还有个啥争头儿?特别是本届全运会因节俭瘦身,三大球将以往的12或16队进决赛缩减为8队,也就是说,九到十二的队这次都进不了辽宁,可是先期进行的男排比赛,这后4支队依然打得有声有色,你死我活,原因很简单,第九名会得到一枚铜牌。(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