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耿:中国足球没整体解决方案

2013年07月24日11:26  东方体育日报

  刘耿

  中国足球的颓势有一项重要的指标:留洋球员大不如前。人们心目中最好的中国球员留洋时代应是2002-2003赛季,英超有孙继海、李铁、李玮峰,德甲[微博]有邵佳一[微博]。其实,从数量上,这不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该赛季仅有9名球员留洋。留洋人数最多的赛季是2012-2013赛季,中国球员留洋人数多达31人,只是无人跻身欧洲五大联赛,没知名度,自然就不显多。

  最近,重新打响留洋球员知名度的是王楚。这名2004年加盟法国梅斯青年队的少年,当年即被称为“天才”,在伤病等挫折中沉沦了几年之后,直到今年7月10日才又崭露头角。他在当日的欧联杯资格赛首轮打进了中国球员在该赛事中的首粒入球,并在5日后的次回合再进一球,帮助卢森堡埃施青年人队晋级欧联杯资格赛次轮。

  王楚在留洋球员人数最多的时代挺拔而出,带有更多个人奋斗色彩。他不谈恋爱、不娱乐、刻苦训练、严格管束自己的生活、每天记日记,简直就是中国版的卡卡。

  这在提醒着我们一个常识:其实每一个成功的足球少年都是一部个人奋斗史。这样的少年多了,才有足球的少年强则国强。而长期以来我们的逻辑却总是反着的,总希望能找出一套足球振兴的模式、道路、制度,似乎只要走上这条道路,光明前途就在前面。

  显然,这个照在前面的光明是先验的。它是从上帝视角来看问题的,而问题恰在于人无法掌控身体中的每一个细胞,能做的就是健康饮食、积极锻炼,为肌体的健康生长创造好的环境,让每个细胞去奋斗、自生自灭。

  这个看起来属于自由经济体系的观点,给了个体追逐梦想的最大自由。一个严格按部就班按照计划运转的成才体制,就像一个一次成型的大机器,人一旦进入了这个机器,就只能按照程序走下去,任何闪失、瑕疵,都可能面临着淘汰的厄运,甚至年龄也会成为障碍——过了某个年龄段的选拔,就意味着没机会了,就像官员晋升,年龄常常成为死穴,而非能力。一旦踏上社会,再无办法迂回。

  王楚这几年走过的路,充满了曲折和迂回,迂回的好处就是不断地有重新选择的机会,他可以安心地养伤、读大学和考教练员执照,再回头来选择足球,所有的机会都不是一次性的。另一个更著名的例子是李娜,一个在体制内再无机会的网球选手,在体制外起死回生,因为在体制外李娜有重新选择的自由。

  我们在谈社会的板结化时,往往只着眼于利益而谈,却忽略了足球相关制度自身所固有的僵化。一个健康的社会循环不仅要有上有下,还需要有反复上下,即可以再选择的权利。

  中国足球根本不存在整体解决方案,其出路在于每一个个案的解决,与其选派一批又一批的球员留洋,不如一个一个出去。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