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中国跳水队在巴塞罗那丢掉了男子双人十米台的金牌,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其中有一项客观原因就是室外场地。这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室外场地也算让中国队吃了不少的苦头。
在国外,跳水馆很多都选择建在室外,这和欧美人喜欢接触阳光、接触自然的理念相吻合。而且建在室外,还方便观看比赛,建好了还能成为城市的一道风景线。比如说巴塞罗那的这个蒙锥克市政游泳场,之所以把1992年奥运会、2003年游泳世锦赛和2013年游泳世锦赛都放在这里举行,就是因为这个依山而建的室外游泳场是巴塞罗那的绝佳观景点,也是当地市民消闲、观景、游泳的好去处,可以说,也算是巴塞罗那的地标性建筑之一。
不过在中国,室外的游泳场还算不少,跳水馆就不是很多了,条件比较好的只有为2011年世锦赛所建的上海月亮湾跳水馆,大部分时间选手都要在室内馆训练,所以,中国选手对室外馆不适应是相当正常的事,尽管世锦赛前他们去月亮湾适应了一个月,但是和整日待在室外场地训练的国外选手来说,适应程度还是无法相提并论的。
室外场馆给选手带来的难度不少,对中国选手更是不利。首先,参照物不明显,这就容易让选手在入水时难以掌握角度,而中国选手的入水都是要寻找一个明确参照物的。其次,阳光刺眼,选手可能无法睁开眼睛,也给找点带来困难。再次,如果赶上风雨,跳台湿滑,中国选手体重普遍较小,赶上大点的风会吹动身体,对动作造成影响。对于久经沙场的老将如吴敏霞、李世鑫来说,可以控制的住,但对于一些初出茅庐的小将,就难以把控了。曹缘和张雁全就是如此,他们没参加上海世锦赛,本身就少了一次室外场地的锻炼,难怪在巴塞罗那会不适应。
实际上,跳水最初起源的时候,也是一项室外运动。据史料记载,宋朝以前就出现一种跳水运动,当时叫“水秋千”。表演者借着“秋千”使身体凌空而起,在空中完成各种动作之后,直接跳入水中。它动作惊险,姿态优美,类似现代的花样跳水。现代跳水最初进入中国时,也是在室外进行的,类似于现在的极限跳水,在室外沐浴阳光,沐浴风雨,同样是跳水比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国有没有可能建更多的室外跳水馆呢?答案是,在中国的南方,这样的可能性还是有的。在北方,室外跳水馆显然不现实,冬季一闲就是大半年,维护也很麻烦。但是在温暖的南方,可以借鉴西班牙的经验建一座能够观景的室外跳水馆,如果我们的孩子从小也是室内外场地一起练,长大后也就不会有不适应室外场地的烦恼了。
室外场地可以让人离跳水更近,今年在月亮湾训练时,中国跳水队向社会开放了训练和队内测试赛,这在室内场馆就很难做到。或者,这也是中国跳水队一次宝贵的尝试,如果夏天能将训练搬到场外,不仅选手提高了适应能力,而且还可以让所有普通人都能和跳水零距离接触,对跳水产生兴趣,这对跳水未来的发展和普及也是大有益处的。再赶上室外场地举行的国际大赛,或许我们的爱就比恨要多一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