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田径健儿何时能劳动致富?

2013年07月18日07:59  大洋网-广州日报

  体温计

  □ 许蓓

  国内运动员与欧美运动员之间最大的区别在哪里?体质、训练计划?在中外体育交流越来越多的现在,二者专业上的距离已不断在拉近,但心态上的区别仍然有如鸿沟。一位国家田径队名帅带出了两个全国纪录保持者,其中一位已早早选择退役,另一位也只是带着各种“怨念”憋屈地继续练着。这位教练告诉记者,欧美运动员没什么省队待遇,都是自己有工作,下班后再到俱乐部训练的,他们在国内比赛没多少奖金,有时甚至要自费出国比赛,到了能参加世锦赛和奥运会的水平后才会得到国家补贴,而这个补贴也不多,但他们却乐在其中,只要在国际大赛中出成绩就能名利双收。相比而言,国内的情况却是,大多数省队留住高水平选手的方法是“威胁”:你想退队?不行,非要走的话就算被开除了。这样的环境下,运动员往往到了某个阶段就会陷入倦怠期。

  除了刘翔,国内还没有其他田径运动员是靠个人成绩致富的,甚至有很多人退役后连基本生活都负担不起。省队给运动员开工资不过两三千而已,上了国家队可以多三四千。但大家都知道,中国的运动员一年到头一天到晚都在训练,以他们付出的汗水和努力,就算是去当搬运工、快递员,收入也绝不止如此。很多教练员更喜欢接受家境贫寒的运动员,为了帮助家里脱离困境,这些穷人家的孩子会更努力地争取好成绩。他们不是为了理想和热爱入行的,他们迫切需要依靠天赋养活自己,或者为家里挣钱。比如莫有雪,他不留在广西是因为广西的体校需要他交学费,而到了深圳队,免学费、包吃住,还可以得到一些微薄的工资。

  残酷的现实是,运动员的许多荣誉并不能带来相应的收入,金牌也不都是纯金的,卖了也不值钱。像田径、体操、举重、武术、跳水这类项目,缺少市场化,没有争取赞助商的意识,不但不能为运动员创造更好的“工作环境”,还不能保证运动员退役后能有饭吃。现在很多单位会招体育尖子,但多数都要球类项目的运动员,而散打队的运动员退役后最常见的出路是什么?去夜店做保安。

  工作是为了什么?无非养家糊口。肚子都吃不饱,还谈什么职业追求和理想?希望国内的运动员们能得到更好的“工作环境”,真正有机会通过运动员这份“职业”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