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乒乓球[微博]队这次在巴黎世乒赛上的表现,“用心良苦”这四个字足以概括——用心良苦在混双赛场让金牌,用心良苦不打对手11比0,用心良苦游说建立跨国联合训练营和乒乓球学院欧洲分院。国乒独孤求败、放弃包揽,这是否符合体育运动公平竞争的原则?这是否能够起到推动全球乒乓球发展的效果?值得商榷。
本版撰稿 记者 张楠
配角们的眼泪
混双颁奖典礼上,朝鲜组合金赫峰/金仲站上了最高领奖台,升国旗、奏国歌的时候,女队员金仲痛哭流涕,被称为“女版郑大世[微博]”。目击胜利者的泪水,你是否还记得失意者文佳[微博]和饶静文[微博]的泪水?这可能是她们一生之中最好的冲击世界冠军的机会!
平日里,不是主力的她们是中国乒乓球队的边缘人,好不容易获得世乒赛参赛资格,却因为混双不进行配合训练、配对也很不合理,使她们满腹委屈地输了,如果说,国乒的战略是“让出核心利益”,那么让出的其实是文佳、饶静文这些配角的核心利益,对她们而言,实在太残酷了。
国乒总教练刘国梁并不承认“中国队有意让出世乒赛混双金牌”:“中国队只要输球,大家就会有猜测,我们确实没让主力队员去兼混双这个项目,那是因为五个项目的含金量不同,我们更想突出单打。客观上来说,一家垄断确实对项目发展不利。我们混双这几个队员也很努力。混双金牌被别的国家拿了,对他们来说可能就是创造历史,而对我们队员来说,只要尽力就可以了。”
女队主教练孔令辉[微博]比较坦诚:“出征前,教练组对于可能丢掉金牌,尤其是混双金牌,有着清晰的判断。应该说,这个结果对外界有些意外,但对于我们来说并不意外。如果牺牲中国队局部利益,换取乒乓球国际号召力的提升,那么冠军、金牌都让得起。”
刘国梁的初衷是:“从乒乓球整体利益出发,中国队丢掉个别冠军未尝不是件好事,至少可以刺激国外球队对乒乓球运动的参与兴趣。”然而,这真能起到提升国外球队积极性的作用吗?
回顾过去30年的乒乓岁月,最激动人心的就是中国和瑞典争雄的那些年,实际上,只有欧亚形成对抗,乒乓才会好看。然而,欧洲女选手整体偏弱,在混双这个项目上根本没有竞争力,波尔[微博]、萨姆索诺夫这些高手也不屑于参加混双,虽然说中国队只有一对选手进入了混双八强,可其他七对选手都来自亚洲,中国队把混双拿出来“谦让”,根本无法触动欧洲乒乓球。
而且,混双本就不是奥运项目,近年来也越来越被边缘化,中国队让出混双这块金牌,根本算不得“让出核心利益”,归根结底,奥运金牌战略是不可撼动的。
11比0的尴尬
11比0,从来没有令国乒如此精神紧张。
女单资格赛中,17岁的胡丽梅在第3局中打了科索沃女将哈利提11比0,结果遭到了指导教练孔令辉的斥责:“我们现在全球推广乒乓球,要是都这么送蛋就不好了嘛,伤自尊啊!”第一次参加世乒赛的胡丽梅辩解说:“打到10比0了,我也想让的,没想到她最后一个球发球下网……”
同样的窘境,还发生在上海名将许昕[微博]的身上。
在男单第3轮中,许昕对阵阿波罗尼亚打出了11比0,这令许昕追悔莫及:“当时自己打得太投入了,忘了看记分牌,连汗都忘了擦了。我也是等到这局打完才发现的,太没大将风度了,真抱歉。下次碰到对方,只能告诉他我今天太认真,导致忘记比分了。”
结果,在男单第4轮里,许昕差点矫枉过正。对阵弗雷塔斯,许昕首局8比0领先,因为顾及到前一轮的“送蛋门”,就有意让了对手一分,没想到对手一下子就势回勇,把比分追成了9比6,许昕被惊出了一身冷汗,还好以11比7拿下。
无论在少体校还是体工队的乒乓球训练中,都常能听到教练以“能打11比0,就不打11比1”、“不到11分不放弃”来要求队员,然而,到了国际大赛的实战中,就变成另一重标准。
这也引发了关于“让球”的争论,实际上,这样顾及对手颜面的“让球”无伤大雅,即使在业余比赛中,高手面对菜鸟也经常会让一个,属于乒乓球礼仪的范畴。然而,这样的让球实在不必提升到“全球推广乒乓球”的高度,这只能说明国乒是多么迫切地希望改变乒乓球强弱悬殊、一家独大的窘境,以至于不放过如此之小的细节。
养狼才刚上路
1989年,国乒在世乒赛男团决赛中被瑞典队横扫,1992年在巴塞罗那奥运会上绝地反击拿下三金,被称作是国乒历史上的第一次创业。第二次创业发生在亚特兰大、悉尼奥运会时期,中国队包揽了这一项目的全部金牌。伦敦奥运会结束后,蔡振华正式提出了国球需要“第三次创业”的计划,“全面提升乒乓球运动的影响力。”
无论是刻意弱化混双,还是不许打出11比0,都说明了国乒“第三次创业”的诚意。除了这些场上功夫,国乒在场下也花了不少心思。
总教练刘国梁变身“亲善大使”,游说德国、法国、韩国、俄罗斯等国的乒乓元老,希望能够把组建跨国联合训练营的计划付诸实践,也得到了各国的积极回应。跨国训练营计划从一线队和青少年两个层面进行,由中国队拿出资源,来帮助世界乒乓球进步。和让出世乒赛混双金牌相比,这才是中国队真正“让出核心利益”的举措。
此外,刚刚荣升国际乒联副主席的施之皓,与已经退役的爱徒张怡宁[微博]共赴巴黎,除了观摩世乒赛,还肩负着在欧洲建立乒乓球学院的重任,施之皓说:“短期内,中国队的绝对强势还难以撼动,但乒乓球的推广又刻不容缓。在欧洲乒乓球衰落的今天,中国乒乓球界或许要手把手落实推广,中国队自身训练、竞赛的多元化也要提上日程。”
施之皓是上海体育学院中国乒乓球学院的院长,而张怡宁是院长助理,张怡宁透露:“之前有英国、德国和法国三个国家邀请我们,有意合作办学。不过,因为签证的原因,这次只考察了德国和法国两个国家。德国一个是海德堡大学,还有一个慕尼黑理工大学。前两天刚去看了巴黎乒乓球学院,相当于是法国国家队的基地,条件非常好。这次他们答应我们的条件,能来德国这边修学分,接受大学的教育。如果顺利的话,两三个月可以确定下来在哪个地方建。”
张怡宁相信,把乒乓球学院开到欧洲,能够扭转乒乓球的窘境:“欧洲球员的水平下降特别快,如果他们的水平不能够上去,就没人关注乒乓球了。”
》女单决赛
李晓霞成就大满贯
错失了两个冠军点,李晓霞没有浪费第三个。昨夜的世乒赛女单决赛中,李晓霞以4比2击败队友刘诗雯,李晓霞成为继邓亚萍、王楠、张怡宁之后的第四位女子大满贯得主。刘诗雯则没能打破命运的枷锁,未能实现突破。
去年伦敦奥运会,李晓霞虽然赢得女单金牌,但比赛的焦点在丁宁接连遭到不公平判罚上,这也令不少人认为李晓霞胜之不武。这次世乒赛,李晓霞终于证明了自己,在晋级路上,她击败了宿敌丁宁,第三次闯进世乒赛单打决赛,李晓霞又打败了首次跻身世乒赛单打决赛的刘诗雯。
赢得大满贯后,李晓霞跑上看台,与主管教练李隼拥抱,在中国女队的4个大满贯球员中,王楠、张怡宁和李晓霞都是李隼带出来的,李晓霞对恩师充满感激:“我最想感谢的人是李指导,我们从彼此的不信任到现在配合那么默契,如果没有李指导,就没有我现在的一切,他开发出了我的潜力。”
当记者问李晓霞,现在中国女子乒乓球是不是进入了“李晓霞时代”,李晓霞谦虚地说:“我不这么认为,中国乒乓球队能够长盛不衰,靠的是团队的力量,我们靠集体去作战。”
从兵败莫斯科世乒赛到无缘伦敦奥运会,刘诗雯一直延续着悲情,昨晚输球后,刘诗雯红着眼圈说:“我觉得自己打得不错,最后一局领先时战术和坚定欠了一点火候,不过我没有什么遗憾。竞技体育非常残酷,冠军只有一个,祝贺李晓霞,最后她非常坚定。”
记者 张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