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报特约评论员 舒桂林
三名中国乒乓小将入籍新加坡,或代表新加坡参加2016年奥运会,这算是新闻吗?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十个字足以解释他们的选择。谁不想过得好一点,谁愿意永无出头之日,这些小小年纪就下南洋的少年,和当年闯深圳的人们,其实没有什么太大分别。
当然,疑问还是有的,他们是被组织精心挑选派去“养狼”,还是为新加坡优厚的福利待遇所吸引主动投怀送抱?如果是前者,那未免悲哀,无非是在重复曾闹得沸沸扬扬的女子举重“祖尔菲亚”的悲剧,在组织眼里,运动员根本不是人,而是棋子,是砖头,是工具,可以任意摆布;如果是后者,那似乎无可指责,每年移民海外的中国人有数十万之多,有权的有钱的,哪个兜里不揣着撤退路线图,老婆孩子早送出去了,自个儿随时准备开溜。打乒乓球[微博]的,有一技之长,好歹还算技术移民。
微妙的是,对待所谓的“归化”球员,许多人有着泾滑分明的双重标准。乒乓小将入籍新加坡波澜不惊,可上个月前国青女篮球员李明阳入籍日本,却闹得满城风雨,以至于中国篮协还发布措辞严厉的声明。中日历史上的恩怨令事情有些复杂,可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乒乓球中国优势太大,出去多少人都不怕,而篮球人才出走,此消彼长,很有可能动摇中国女篮在亚洲的优势。
说白了,人们对“归化”或宽容或严苛的不同态度,是建立在现实利益基础上。譬如有多名归化球员的卡塔尔一度是中国男足出线的竞争对手,即引来无数中国球迷和媒体讨伐。试想新加坡压倒中国成为奥运会乒球霸主,恐怕人们的口水立马能淹成河。
无论是赞是弹,“归化”业已成为一种无可阻挡的潮流。源源不断向海外输送人才的中国,也完全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吸纳洋人为我所用。当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成为寻常,“归化”的是与非就成为一个伪问题。
只是,除了要建立自信、打开国门接纳别人,更要有好的环境让人哭着喊着贴上来。多少中国人死乞白赖往美国奔,有几个美国人愿意不辞长作中国人?可叹一个穆里奇[微博],故作姿态表示出了对入籍中国的兴趣,结果还热脸贴上冷屁股自讨没趣。
流动本应是双向的,单向无趣且危险。有一天大批外国运动员成功入籍中国,代表中国参加奥运,这是我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