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报评论员 王宫
新闻背景
老女排[微博]国手陈招娣因病医治无效于2013年4月1日下午逝世,享年58岁。陈招娣1976年入选由袁伟民执教的中国女排,为中国女排赢得过亚锦赛冠军、世界杯冠军、世锦赛冠军和亚运会冠军,是体育界唯一被授予少将军衔的女军人。
中国排协昨日宣布,陈招娣的遗体告别仪式将于4月5日10时在北京八宝山东礼堂举行。
微博上悼念陈招娣的声音很多,但也有几句“80后”“90后”不知深浅的冷语,苏群曾在他的微博上愤怒地反驳:“她随中国女排获得五连冠时,你恐怕连一摊液体都还不是!”不客气地说,这一代年轻人普遍缺乏对前辈的敬畏之情,而这本应是一种起码的教养。
陈招娣和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那支中国女排所代表的“女排精神”,的的确确曾激励一代人,那是一种为国而战的豪情,一种直抵内心的震撼,她们也因此成为那个时代的全民偶像团体,不信你去问任何一位“70前”中国人,有哪个未曾听过陈招娣的名字?
“女排精神”中的某些元素,中国女排当年魔鬼训练的某些细节,在现今看来的确近乎残酷和偏执。譬如在狭小空间中接受陪练劈头盖脸的砸球,被砸晕后起身再练;譬如陈招娣尿血的情况下坚持训练,在左臂严重受伤的情况下缠着绷带坚持上场……在那个年代,这些是顽强的毅力,不屈的精神,是催人泪下的励志故事。但在今天看来,这又的确违背运动规律并缺少人性关怀。
在这样一个高度信息化的、个人化的时代,人们的目光更多是在投向自身,并以此为依据在做着利益权衡。这本无可指摘,但从某种程度而言,我们也可以说,女排精神中那种集体至上的大原则,那种如果需要可以为国捐躯的牺牲精神,却已被时代的洪流冲淡。中国女排选帅选了几个月了,却没人愿意主动挑起重担,毛遂自荐吼一嗓子“我来!”几个最有竞争力的人选,似乎都避之唯恐不及,放在“五连冠”那个年代,这恐怕难以想像。
我们得承认,时代永远在变,价值观也随之不断刷新。但“女排精神”中那些最精华的部分——能吃苦的毅力,为国争光的责任感,战斗到底的不屈不挠,无论放诸任何时代都不应也不会褪色。因为这是一种最朴素的、也是普世皆同的价值观。不少“90后”的年轻人会把科比[微博]的海报贴在床头,激励他们的是科比凌晨4点起来练球,手指骨折用胶布贴上坚持打球的事迹,以及科比在场上永不服输血战到底的精神。你会发现女排精神和这位现役NBA[微博]球员身上所代表的体育精神,它们的内核其实高度重合。这些,恰恰就是女排精神中能经受时代锤炼的,最精华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