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李菊:人淡如菊 打球是短暂的做人是一辈子

人物|李菊:人淡如菊 打球是短暂的做人是一辈子
2019年05月09日 09:21 新浪体育综合
李菊 李菊

  李菊,中国乒乓球历史上不能不说的巾帼英雄,是她连接了邓亚萍和王楠两个“时代”,留给中国乒乓球独特的个性和潇洒的球风。她的“女子技术男子化”风格,曾一度被视为中国女乒发展的方向。

  一如她潇洒的球风,李菊在2005年全运会后从容地放下球拍,果断完成了人生中的重要转弯,运动员生涯圆满谢幕。然而,她和乒乓球的缘分并没有就此终止,就像她之前的每一次抉择,乒乓球似乎一直在冥冥之中牵系着她的命运齿轮。。。。。。

  运动生涯,我给自己打95分

  与中国队其他世界冠军相比,李菊打球时的潇洒气质称得上是独树一帜,她把这归结于性格所致,“我不会把乒乓球看得特别重,因为太追求完美了反而不完美。”或许正因如此,她的第一次退役来得令人猝不及防。

  2001年底,仍在当打之年的李菊,上午还在训练,下午就交上了退役申请,“确实很突然,主要原因还是身体受不了,我的免疫能力非常不好,每次大强度训练后都会生病,一生病就是10天的高烧。”李菊补充说,选择急流勇退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年轻选手的成长,“中国乒乓球队太强大了,每一位选手的技术都很好,张怡宁也开始挑大梁了,青出于蓝胜于蓝,所以考虑后决定退役。”

  然而,这次退役仅维系了一年零四个月,在原南京体院院长华洪兴的建议下,李菊放下了刚刚起步的生意,毅然归队参与新的竞争。当时国家队正在备战巴黎世乒赛,训练强度远非平日可比,对于16个月没碰球拍的李菊来说,此后的一段时间无异于一场炼狱,“那种苦不仅是身体上的,更是心理上的。”队内比赛输得一塌糊涂之后,李菊发现,一切都要从头再来。那段日子,以前最爱偷懒的她成了最卖力的一个。就这样,在与体能、心理、伤病不断地抗争中,李菊很快恢复到离队之前的水平,并在世乒赛上拿到了女单、女双两枚铜牌。

  “最巅峰的成绩在2000年,最成熟的时候是在2004年。”每次说到自己的运动员生涯,李菊总是这样表述。所以,落选雅典奥运会一度成为了她运动生涯中最大的心结,“我当时是拼着单打去的,也付出了很多,甚至比之前任何时候都多,最后没能入选,心里非常难受。”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李菊也逐渐释然了,“人家练得比我多,付出比我多,有些方面我确实做得不如别人。打完2005年全运会后,觉得自己也圆满了,证明了自己是个优秀运动员,也为江苏作出了一些贡献,就决定放下球拍了。”那届比赛,她在团体赛中战胜了刚刚拿到大满贯的张怡宁。

2000年李菊、王楠和陈静站在悉尼奥运会女单领奖台上2000年李菊、王楠和陈静站在悉尼奥运会女单领奖台上

  和乒乓球扯不断的缘分

  2001年第一次退役后,李菊便为自己铺就了一条与乒乓球无关的路,她和队友杨影一起到深圳的一家证券公司工作。那段经历,让她看到了不同于乒乓球的全新世界,也对金融萌生了浓厚的兴趣。

  李菊打趣说,自己对金融比乒乓球更有兴趣,“有人会问,那你乒乓球怎么会打得那么好?我说如果我特别喜欢的话,说不定还打不了这么好。”所以,2005年全运会刚一结束,李菊就进入了上海交通大学攻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我不喜欢含糊,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不会去做。”就这样,李菊又一次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高校生活让李菊享受到了以往难得的清静,“我个人比较低调,不太想让别人知道你李菊是怎样的,只要自己过好每一天就可以了。”读完本科,李菊又转攻运动训练学,完成了运动训练学专业硕士全部课程后,李菊主动放弃了很多机会,做出人生又一重大决定——回家乡发展。

  2016年底,李菊正式加盟南通大学,受聘担任南通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分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和国际交流。

2010年,回到南通的李菊,和师弟陈玘一同出席南通乒乓球基地开学典礼2010年,回到南通的李菊,和师弟陈玘一同出席南通乒乓球基地开学典礼

  作为首个回到南通工作的奥运冠军,李菊坦言这个选择是源于对家乡的情怀:“我是南通人,11岁离开了家,30岁才回来。这里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尽管现在的家庭在北京,但我还是希望能够回到老家工作,尽自己的力量回报家乡。”

  李菊把打球时雷厉风行的个性带进了工作之中,在她的推动下,南通大学在2018年首次成立了乒乓球高水平运动队,招收的5名学生全部是国家二级以上运动员。

  早在备战2005年全运会期间,李菊就下了决心:全运会后彻底脱离乒乓球,“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过正常人的生活,打球不是正常人的生活。”但是,命运的齿轮没有转向,虽然南通任教和前半生经历完全不同,她依然没有摆脱和乒乓球的缘分。

  寓教于人,乒乓球不是唯一

  李菊有一个座右铭:打球是短暂的,做人却是一辈子。在她看来,真要在竞技体育里打到世界冠军、奥运冠军实在太难了,“必须要有天赋,没有天赋再刻苦努力也是没有用的,因为每一位运动员都会付出很多;其次还要有好的教练一路引导,没有好的教练帮助也很难达到最顶尖;另外还要靠自己日复一日的努力,甚至还需要有一些运气。”李菊始终认为,青年运动员还是不要完全走竞技体育的道路,“不是每个人都能得到我这样的成绩,走到这一步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兼备。”

  所以,李菊现在教学生们专项课期间,除了一些常规训练,她基本上不会说太多,“因为不是竞技体育,我和学生们讲怎么做人,怎么才能不荒废这4年时光。因为这个世界从来没有如果,只有结果。我希望通过我的亲身经历,帮助他们不会走太多弯路。”但是李菊也强调,如果真的选择了就要坚持,不要做让自己后悔的事情,“选择了就要用心,就得尽力,即使失败了也没有遗憾。”

  运动员时期的成功,李菊把这一切都归于幸运,无论是职业生涯中遇到的“伯乐”,还是最终收获的成绩,“所有运动员都是付出的,但不是每一个都能得到回报,至少我付出的得到了。”但是自从放下球拍的那一刻起,李菊一路踏踏实实走来,与她不断的学习是分不开的,“包括现在退役的孩子,通过我这么多年的经历来看,一定要有长远的打算,尽可能地去学点东西、提升文化修养。哪怕乒乓球再重要,也不是你的唯一。”

  节选自2019《乒乓世界》第5期

李菊全运会王楠

推荐阅读

阅读排行榜

体育视频

精彩图集

秒拍精选

新浪扶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