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西班牙格拉纳达2月8日体育专电 题:中国冰雪运动的根基在教育——从中国大学生体育代表团单板滑雪项目的得与失说起
新华社记者张寒 顾涓
第27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7日结束的单板滑雪U型场地比赛中,三周前刚分夺世锦赛金、银牌的女选手蔡雪桐和男选手张义威为中国代表团带来一喜一忧:前者强势夺金,后者莫名败北。这个原本就偶然性极大的项目藉此显露出它在中国的“真实面目”。
时间调回到一年前,中国共6名单板选手参加索契冬奥会、5人进入决赛,蔡雪桐和张义威分获男、女第六名,对于一个起步晚的队伍来说绝不算差。但细数名单可见,他们虽都年纪轻轻却身经多届世锦赛、世界杯,因为能代表中国参加高水平赛事的,翻过来掉过去就那么几个人。
一个项目的普及率低,参与度必然不高,而一旦“小众”,顶层设计的腾挪余地便会紧缩,“偶然”的破坏力就更易显现。
这次作为中国代表团副团长来到格拉纳达的中国滑雪协会副主席、哈尔滨体育学院校长朱志强告诉记者,作为全国最早修建场地、成立队伍的高校,11年前就开展U型场地项目的哈体院目前储备人才有四五十人,年龄分布在8到20岁之间,“连备战2022年冬奥会的人才都有”,只不过这个数字相较于美国等单板滑雪强国,还相去甚远。
选材方式的单一也侧面反映了中国单板滑雪运动的现状。以哈体院为例,选材基本上靠教练全国跑,包括南方的一些武术学校和体操队在内,都是他们关注的范围,只因“从真正滑雪的队伍中选,人数太少”。
尽管近十年来发展飞速,中国的滑雪运动员已经在冬奥会、世锦赛和世界杯都拿到过金牌,但相对于冰上项目而言,雪上项目开展更晚。冬奥会的98个小项中,中国队能参加的迄今也不过70项,有些项目,如雪橇,甚至还是空白。
说起“基数小”的解决之道,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加大社会普及力度,多建场馆、多宣传,把民众吸引到特定项目上来。对此朱志强也赞成,不过他更强调“教育”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冰雪项目的发展应该强化在‘教育’上,否则任由其在社会上自由发展,基础就打不好。”
统计数据显示,在我国幅员辽阔的土地上,滑雪场不过400个左右,其中还只有一半是标准雪场,这个数字在欧洲是2000多个。滑冰馆的数据就更拿不出手了,我国只有不到100个,而在冬季运动普及率相当高的加拿大,这个数字是两万多。
在这个背景下谈普及,首先遇到的就是基础设施的不足。在朱志强这位老专家看来,基础设施建设要加速但也急不来,只能慢慢铺;尖端队伍的建设不能松,因为体育成绩的号召力在项目发展初期,作用十分可观;但一切的重中之重在于教育。
“要花大力气培养教练员、裁判员、管理人员和竞赛团队,”他说。“北京申办2022年冬奥会,提出要把冰雪运动普及到3亿人,没有这类人才怎么行?先不说办赛的专业人才队伍跟不上,就说普及过程中,基础打不好,都是玩的,水平肯定提高不了。这个队伍培养起来,再普及、外展,速度就很快。”
作为他观点的最好佐证,哈体院目前既有优秀运动队,又在本科课程上设置了冬季运动专业课,同时他们还花大力气确保学科建设向上发展。“我们培养了很多专业的老师,从运动队到社会上的滑雪俱乐部、社会团体,很多教练都是我们学校的毕业生,”朱志强颇有些骄傲地说。(完)
点击下载【新浪体育客户端】,赛事视频直播尽在掌握 |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