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体育讯 搏击是一项既古老又现代的运动,古代人类与野兽争夺生存资源和相互之间的战争成为了搏击诞生的前提,在不断的浴血拼杀中全球各个地区的人们不断总结和积累慢慢形成了无数种具有鲜明特色的搏击技术,这也是人类发展历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文化之一。到了现代,搏击也因其精彩刺激的竞技方式而广受人们的追捧,2002年日本K-1GP总决赛创下74500名观众入场记录,也获得了28%的超高收视率;而2003年开始在元旦前夜举办的K-1 Premium Dynamite,成为了日本传统迎新年节目红百歌战的收视率的最强力挑战者;美国UFC综合格斗赛事在世界上取得的成功也让搏击越来越的得到大众的认同,并从早期的野蛮残酷形象中解脱出来,进而成为新时期娱乐体育商业赛事中重要的一环。
按理来说,被称为“武术之国”的中国应该成为世界搏击运动发展的中心,但在1993年K-1、UFC等赛事相继兴起和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非但没有成为中心,甚至都没有真正融入到世界搏击产业的圈子。这并不能完全归咎于经济发展水平,也不能说中国人没有尚武精神,而是有着深刻长远的历史根源。
1979年,随着一股中国武术热的再度兴起,中国中央政府体委按照现代竞技体育模式,首先在浙江省体委、北京体育学院和武汉体育学院进行了武术对抗性项目的试点训练。这也标志着中国“实战武术”即将走进人们的视野。终于在1989年,散打被国家体委批准为正式比赛项目。散打项目的诞生终结了中国“舞术”的历史,让武术真正的走上了拳台。从而也把中国搏击赛事的发展带入了新的时期。
1994年到1998年,中国深圳散打拳击协会相继举办了“远东拳王争霸赛”和“全球散打搏击拳王争霸赛”,这两场赛事的举办标志着中国搏击赛事的萌芽开始显现。紧接着在2000年,中国武术协会的武术散打王争霸赛横空出世,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体育报、北京电视台、北京有线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全国一百八十多家媒体对赛事进行报道,这是中国搏击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也标志着中国武术散打进入了专业赛制的时期。在散打王比赛中也诞生了柳海龙、宝力高、那顺格日勒等等中国第一批搏击明星。散打王不仅仅让搏击运动被人们所熟知,同时丰厚的经济回报也让业内看到了方向与希望。
2004年1月2日武术散打王争霸赛最后一场比赛落幕,这是一个时代的终结,但也是另一个时代的开端。时隔几天之后武林风赛事走进人们的视野。
职业赛事雄起搏击产业越发成熟
2004年至今,中国职业搏击赛事厚积薄发,由弱变强,武林风是最大的推动者与见证者。搏击赛事最重要的一环就在于盈利。只有盈利才能维持拳手的收入与赛事的运行,同时也更能够给其他人以信心加入到这个行业之中。从这个角度上来看武林风赛事这十年来的坚守与蓬勃发展给后来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今,有了先行者的探路与中国经济发展作为坚实的后盾,国内搏击赛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并逐渐形成了由民间俱乐部——职业选手培养——搏击赛事举办——周边产品研发等一整套的搏击产业链已经渐现雏形。
同时搏击运动因为在场地、设备、参与者自身素质等方面的要求也比较低,再加上其可以防身的“实用性”特点很得到容易普及推广。跆拳道与空手道在全球数以亿记的练习者就是最好的证明。目前以广东省为中心向全国各地辐射的泰拳运动凭借其实用与时尚的特点大有后来居上之势,这也给我们自己的本土搏击项目提了个醒,想要吸引更多的生源,实用、包装、文化这三点缺一不可。
有了广大的群众基础搏击运动就不难发展,同时业余练习者基数的扩大也给中国搏击从业者在普通俱乐部挖掘与塑造有天赋的职业拳手创造了可能。实际上在站立格斗方面中国的拳手资源储备还比较丰富,其主要的来源是以著名的“塔沟武校”为代表的众多武术学校。但是,这些武术学校的主要训练项目除了武术套路表演就是散打,而大多数散打学子的目标却是进入到国家体制内的专业队中,参加全运会等锦标项目。由于中国武术管理中心对自己的注册运动员有着相当强的约束性,所以体制内选手想要进入到职业赛场并不是那么容易。所幸的是从2014年开始我们越来越多的看到了体制内的冠军们参与到昆仑决等国内大型职业赛事当中,这就是巨大的进步。
但是从搏击技术层面上来看,散打与目前国际通用的自由搏击或MMA规则有一定差别,而竞赛规则又决定了拳手的训练重心与技术取舍。所以散打并不是征战职业规则赛事效率最高的技术,这就需要民间俱乐部对选手进行技术改良或者直接培养自己的自由搏击选手。
北京拳天下MMA俱乐部与大东翔搏击俱乐部等就是在这样背景下诞生的。不过由于起步较晚我国的职业拳手数量还是无法和格斗强国比肩。据国外MMA网站tapology 统计,目前参与MMA比赛人数最多的国家是美国,共有28887位选手参赛,其次加拿大有4724位,巴西4261位,日本3466位,俄罗斯1034位,而中国是186位,远低于亚洲其他国家韩国的934位,马来西亚363位,菲律宾324位,印度213位。我国职业格斗的普及和发展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帮助与从业者进一步的努力。
在格斗赛事举办方面,自2014年起以“昆仑决”为代表的职业赛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从2015年元旦至今的不到一个月时间就已经有数起新赛事宣布启动。但是,在高起点的昆仑决等赛事崛起的同时也有一大批以恶俗炒作或欺骗手段来搏取眼球的比赛在其中滥竽充数,想要借着中国格斗这股春风发一笔横财。这些赛事不仅不会对中国搏击事业起到促进作用,反而会误导观众搅乱搏击市场。
对于搏击周边产品的研发,中国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拿最直接的搏击装备来说,相比于国外“EVERLAST”、“隼”、“TOP KING”等大品牌的准备与训练器材,国内品牌在科技性与美观性上还有着巨大的差距。而目前K-1赛事在中国区推广的拥有赛事LOGO及拳手图像的手机壳和昆仑决赛事推出的手机APP等,也标志着中国赛事周边产品的研发与推广已出现萌芽。
中国搏击赛事推广应顺应时代发展
目前来说,搏击赛事与拳迷之间的主要矛盾在于拳迷们日益增长的搏击知识与搏击赛事永恒不变的营销策略之间的矛盾。在十几年前甚至是几年前,由于中国搏击赛事的边缘化与受到影视剧的影响,中国大多数的民众对搏击的认知还停留在“中国武术天下无敌”的程度。所以有众多的搏击比赛利用类似“中国武术暴打俄国大力士”等炒作手法来搏取眼球,当然,在一定时期内这种炒作方法也确实给一些赛事创造了第一桶金,完成了资本积累。在特定时期内这种炒作手段是可以理解甚至是必须利用的。但是经过时代的发展,与互联网信息共享的便利,中国已经形成了数目可观的武迷群体和对武术认知更进一步的观众。再利用过时的炒作手段显然已经不合时宜。
但是目前仍然有大量的中小型比赛仍然在利用虚假宣传或是民族情绪进行炒作,这类赛事也必将带着质疑与嘲讽退出历史舞台。另外,赛事裁判、解说、主持人乃至美工、编辑等人员的专业素养也是一个赛事推广成败的重要因素。2011年10月31日,在中国武术散打功夫王争霸赛的一场80公斤级半决赛中,武警队选手崔飞在比赛进行到第二回合时用摆拳KO了河南散打名将上官鹏飞,在送往医院治疗两个月后,上官鹏飞医治无效,走完了他短暂的一生。这场比赛集中体现了中国搏击赛事在裁判、现场医护和保险等方面还不够成熟。在国外的大型比赛中现场救护人员必须要具备相关经验,与学习和考核随时可能发生的拳手受伤的危机处理;并且现场裁判也要具备第一时间的救护技能,而国内赛事在这些细节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
赛事解说与主持人的水平也直接影响着观众对比赛的直观印象,而国内具有丰富搏击知识并具有解说与主持能力的专业人员还相对较少。一些赛事的主持人和解说因为缺乏相关知识在以往的比赛中还闹出过不少笑话,这也会直接降低赛事的专业性。
企业需要文化,而搏击赛事同样也需要文化内涵的积淀。搏击赛事文化内涵最直接的显现就是赛事海报以及文案的编辑。目前国内赛事海报大多遵循欧美风格,华丽有余而特色不足。未被香港凯王公司收购前,K-1赛事在很多海报的制作上将日本传统的武士文化以及现代搏击元素相融合,不仅视觉效果具有冲击力而且也尽显其文化内涵的深厚,对比赛宣传与赛事品牌的建立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细节决定成败,而且用来度量赛事品质优劣的恰恰也是细节。国内赛事在这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与完善。
生存与责任中国搏击路在何方
2015年,中国搏击市场正在从未开发走向了竞相开发的道路。虽然作为一项新兴的产业,生存仍然是众多搏击赛事所面临的首要问题,但所幸的是有越来越多的企业与融资机构愿意与有能力的赛事携手共赢,并且也有着较几年前庞大的多的消费群体做支持。所以众多搏击赛事尤其是大型赛事更要挑起规范中国搏击市场的大梁,以振兴中国搏击市场为己任,拒绝恶意竞争最终达到互利共赢。
中国作为世界搏击界的后起之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且我们也不能只走别人走过的老路。在赛事创新方面,中国目前的主流职业搏击赛事的竞赛规则都是模仿日本及欧美的成功赛事,而国外的规则也是在很大程度上遵从了本民族搏击技术的习惯。作为拥有着丰富武术资源的中国不应该完全拾人牙慧,也应该在尊重科学与时代的基础上根据自己本民族武术的特点进行改良。
中国政府对待外国先进技术一直是“拿进来,走出去”战略,国内搏击赛事也是一样。现存的赛事规则并不是真理,也需要不断的发展改良和创新,中国已经走完了走出去学习的过程,接下来要做的的就是拿进来创新,在激活市场的同时也要做出我们的特色为世界搏击界输入新鲜血液。搏击强国不仅仅是能拿多少冠军,更是能让世界搏击作出多少改变,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够看到真正的中国风格赛事走进主流搏击殿堂,也有更多中国风格的搏击选手征战世界拳台。(《格斗迷www.gedoumi.com》撰文)
点击下载【新浪体育客户端】,赛事视频直播尽在掌握 |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