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言弃的力量!读《杨三生一个人的泳坛传奇》有感

2014年09月02日17:00  新华网 收藏本文
他的精神像太阳 他的意志如磐石——读《杨三生——一个人的泳坛传奇》有感他的精神像太阳 他的意志如磐石——读《杨三生——一个人的泳坛传奇》有感

  (一)

  他并没有生长于一个游泳世家,父母亲和体育工作“八竿子打不着边”;他的家境贫困,没有从小被送去系统学习游泳的优越条件,15岁之前一直泡在家乡潮汕地区的养鱼池里当一只“小泥鳅”;他也没有当一名游泳冠军的先天优势,个子不够高、甚至被有些教练断定为有“鸡胸”、“耳膜穿孔”、“是当不了运动员的”。……他生于战乱中的中国,经历了饥荒,生活的艰辛给他提供了充分的“挫折教育”。

  就是这样一个在战乱和贫穷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凭着“永不言弃”的韧劲,最终成为全国游泳冠军,并在艰难时期打破了著名游泳运动员吴传玉保持了8年之久的仰泳全国纪录。

  这是1941年出生、1960年首获全国冠军的杨三生的故事。正如他的名字一样,“三生有幸”,一个所谓“先天不足”的孩子,最终也如鲲鹏击水,在游泳池中,展翼腾飞。

  (二)

  在京沪高铁上,我一口气读完了整本杨三生的个人传记《杨三生——一个人的泳坛传奇》。隔壁座位上的初中小正太不时穿过他厚厚的眼镜片偷偷地瞄我手里的书——还一页接一页地瞄——我都不好意思不分享给他。我想,在他小小年纪看到这样的书,再合适不过了——因为这本书,会带给他,成长和奋斗的力量。

  把书递给了小正太,远眺窗外广袤的平原。我的心,已经被折服了。

  折服我的,不完全是杨三生从一个“先天不足”的孩子成长为游泳冠军的经历;折服我的,也不完全是杨三生通过水滴石穿的努力打破前辈纪录的傲人成绩;折服我的,也不完全是杨三生关于游泳技术的深邃思想……折服我的,是杨三生强大的自我管理能力。

  我看到15岁刚进汕头体校的三生,除了“一周三次在体校训练”,还是感觉到缺练,就自己在家里增加体能的训练。可是没有哑铃,三生就自己突发奇想,做了个“水泥杠铃”——“用家里破旧的米筛当 模具……将水泥、沙子、石子和好了往米筛里灌……一连浇筑了6天”,做了三副水泥杠铃,在家里给自己“开小灶”反复练习。

  我看到16岁初中毕业赋闲在家的三生,不敢浪费宝贵的时间,按照体校的训练方法,每天自己安排训练计划。“三生拿出几年前‘游荡田野自浪漫’的劲头,不管风吹雨打,从不间歇……”冬去春来,他又给自己增加水上训练。三生觉得,即便是“赋闲在家”,只要努力,天赐的机会永远都不会消失。

  在进入国家队初始,三生不适应教练的训练方法。于是,经过教练批准,三生开始自我训练。

  “‘自己训练自己’,这需要多大的勇气!”三生觉得。他不跟小组训练,而是一个人在空空荡荡的北京游泳馆训练。他给自己安排了“4*50米,间歇30秒”的大强度冲刺训练。……在坚持“自我训练”以后,三生在全国游泳比赛中首获冠军。

  在获得全国游泳比赛冠军后,在游泳池边上的小小的温水池里,杨三生找到了练习转身的地方——三生每天就在4米宽的泳池里来回不断地翻滚、转身。每天几十次、几百次的转身……还从这个转身中悟出了一个“侧滚翻”转身技术。

  …………

  这样的练习和坚持,不是用百、千这样的计量单位就可以描述的;是几年如一日,每天成百上千次练习同一个动作,其中的枯燥和乏味,可以想象。可在整本书中,我见不到三生埋怨过一次“枯燥”、埋怨过一次“烦”。他只是苦恼自己身体条件不够优越、苦恼自己技术研究不够精湛、苦恼训练时间不够训练过多又会伤身……这永不放弃、一心向上的精神力量,力透纸背,叫平时一得闲就偷懒放松的我,实在汗颜不止。

  记得之前在微信上看过一个帖子,帖子上说,莫在该奋斗的时候选择了享受。其实,古人早就说过,“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三生的个人经历,给了我们强大的精神力量,鼓舞我们在这个最好的时代,莫失莫忘,奋斗和坚持的信念。

  (三)

  当然了,虽然“天道酬勤”,但成功人士除了勤奋,还必须要讲究方式方法。整本书读下来,你会发现三生是个善于琢磨的人——除了研究游泳技术的革新,他连生病、睡觉都可以拿来琢磨。

  在游泳技术的革新上,三生一直不遗余力。60年代初,为了要打破前辈吴传玉的记录,三生埋头投入了对仰泳技术的改革。

  “每天早晨的晨练后,别人都在天坛公园里聊天,三生却自己躺在长凳上,做起仰泳划水的陆上模仿动作。有时他站起来做模仿动作,利用阳光下的影子,观察手臂、手掌划水的状况;有时在游泳池更衣室对着大镜子观看自己的模仿动作。”……在这样日复一日成千上万次的划水模仿动作中,三生发现了,只要控制好肘关节移动的快慢,就能把划水路线从弧形变为直线往后划水。

  而且,在三生冲击前辈纪录的过程中,他对教练的个人训练计划并不适应。三生对运动生理学有自己的见解和坚持,在学运动生理学的过程中,他对其中“训练(刺激)——调整——超量恢复”的理念非常感兴趣,他感觉游泳训练应当应用这一理念。这一理念在60年代初期鲜为人知,也未引进实际训练中,三生则力挺这一理念,并为此争议到教练组。结果教练组不仅接受了三生的这一自我训练计划,还对他钻研运动心理学理论感到震动。

  在训练过程中遇到病痛,也是运动员要时常遇到的无奈状况。三生遭遇过耳膜穿孔、鼻部长脓等许多毛病,也经历了因为过度训练带来的身体种种不良反应,但他仍然坚持锻炼。为此教练还总结出了“大病大长、小病小长、无病不长”的规律,这要得益于三生从小生病习以为常,有着超强的恢复能力。

  就在北戴河的一次休假中,三生发现,深层次的睡眠让他治愈了身体的种种不良反应。于是,三生就开始琢磨——如何让沉睡作为超量恢复的手段?三生在训练过程中努力研究和思考。

  善于琢磨的三生终于在伤痛面前“久病成良医”,在日后成为游泳教练的时候,面对自己队员的不良反应时,认为“深度的神经抑制有助于神经系统的恢复”,指导运动员按照固定的节奏进行运动,并注意跟随运动进行有节奏的深呼吸……在他的指导下,半年后运动员就恢复了正常。可见,“琢磨”是个多磨有益的习惯,利己利他。

  (四)

  细读一本好书,会收获多个维度的启示。三生的书中,还传递给了我们非常多有益的教育理念。

  现在上大学,孩子们都要选择一个好专业。但三生说,“找个好专业不如找个好专长”,要把爱好和专长结合起来,加上勤勉努力,就能获得成就。“人生中必须善于抓住天分的机会。三生常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去寻找天分或者特长,一旦天分或特长抓住了,就会有所成就。’”

  这也是三生延续父亲信奉的教育理念——“掰开的花不香”、“强扭的瓜不甜”,顺其自然地培养孩子,不必“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更不必揠苗助长,让孩子在快乐地成长,寓教于乐。

  “寓教于乐”,可谓知易行难。三生通过他的经历反复在书中告诉我们,他通过游戏,练就了许多能力。

  三生的水性是在池塘里和小伙伴们玩“对泼水”、“水中捉迷藏”时练就的;玩“打扑克”、“棋牌乐”时练就了淡定面对输赢的心态。“后来当运动员时三生在逆境中能正确对待比赛成绩的波动,与少年时通过游戏锤炼而成的心理素质有很大关系。”

  三生认为,在比赛中高手过招,比的是气势、战术和内功……而三生在“儿时摘玉兰花,攀树爬高,心态稳定;用弹弓瞄准麻雀时,心静如水;在和顽童对泼水时,战术灵活、诡计多端……这正是三生打小就具备的内在素质。”

  我想,年轻的父母看到这样的文字,应当会有所触动吧?在一个时兴用各种培训班将孩子们的课余时间全部填满的时代,也许我们该好好思考,这样的教育的方式,真的能种出“好果子”出来吗?

  (五)

  我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正如《杨三生——一个人的泳坛传奇》一书介绍中所说的,“杨三生的成功,带给我们一轮精神的太阳,他的斗志难以击退,他的信念坚如磐石,他相信自己,他坚定前行,就像一只大枭直奔云天,充满源源不断的力量。”

  而一本好书带给读者的营养是多方位的。从奋斗的历程,到对教育的思考、对游泳技术的研究,从杨三生的人生,我们能汲取的不只是励志的理念。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中的主人公保尔·柯擦金曾说过,“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它给予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懊悔,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合上三生的书,我默默告诉自己,光阴不能虚度,否则,终老的时候,该为自己的碌碌无为而羞愧了。(完)

  雪燕 2014年8月20日

 

文章关键词: 游泳体育杨三生

点击下载【新浪体育客户端】,赛事视频直播尽在掌握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闻哈尔滨3名在押犯杀死管教逃走(图)
  • 体育曼联租借法尔考 英超转会一览 西甲 意甲
  • 娱乐好莱坞艳照门或涉上百女星 艾薇儿等在列
  • 财经消息称很多两桶油官员在收网前外逃
  • 科技苹果调查iCloud遭入侵:称已修复漏洞
  • 博客徐静波:日本人用什么方式感恩中国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大学生带百双袜子报到 不买没安全感(图)
  • 育儿6成被访小学生更爱爸爸陪 称妈妈废话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