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波:从零起步 全面推行和落实第二次创业计划

2014年03月19日10:13  《羽毛球》杂志 收藏本文

  编者按:2013年年末,中国羽毛球[微博]队召开了2013年总结大会。会上,总教练李永波对国羽的现状进行了深刻剖析,并对新奥运周期的备战提出具体要求。

  奥运备战4年一个周期,第一年一般是观察年,第二年是基础年,第三年是夺分年,第四年是收获年。依据前几届奥运备战的经验,观察年的重点在于考察哪些年轻运动员具备冲击奥运金牌的潜力,哪些老队员仍然具备夺取奥运金牌的实力。观察年看到的亮点越多,预示着收获年就会有更多的收成。

  上一个周期的2009年,尽管和所有奥运周期结束一样,经历了运动员的新老交替,然而,我们却看到了很多年轻人的亮点。女单、女双、混双项目都涌现出多名具备冲击奥运金牌的新秀,他们不仅在整个周期担当了争金夺银的主要角色,而且最终成就了奥运冠军。此外,男单、男双的主力队员尽管年纪稍稍偏大,但仍然满怀争取奥运新突破、争创奥运新奇迹的梦想,因此,整个备战周期,他们保持着很高的竞技状态,而且几乎都达到了个人成绩的顶峰。正因为新老亮点之间的紧密配合,才实现了伦敦周期史无前例的巨大收获。

  然而,在如此大好形势面前,我们开始骄傲,开始满足,开始享受,觉得到了该歇一歇的时候。而竞技体育的残酷性恰恰就在于不进则退,进的慢也是退。正当我们的对手追赶我们快要绝望的时候,我们却放慢了脚步,给了对手可乘之机,助长了他们追赶的信心,去年广州世锦赛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纵观巴西奥运周期的第一年,可以说我们几乎没有亮点。一方面,年轻运动员的突尖进程远远没有达到我们的预期,他们还没有足够的实力在重大比赛中争金夺银;另一方面,伦敦奥运会的主力队员竞技状态也很不稳定,一些老队员的状态下滑明显,后续潜力非常令人担忧。所以,2013年度全年成绩很不理想,迅速下滑到了近5年来的最低点。面对如此情景,我们每一个人如果还不能从内心深处有所触动,那么,中国羽毛球队马上就会遭遇比1992年低谷时期更糟糕的境遇。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这也正是我提出第二次创业的出发点。

  2013年全年成绩回顾

  首先,按照新奥运周期的整体部署,我们把2013年至2014年的工作重点放在了年轻运动员的突尖上,不仅对运动员队伍进行了结构性调整,而且还大大增加了黄金赛和大奖赛的参赛次数。2013年,我们共参加大大小小的比赛36站,平均每个月就有3次国际比赛机会,是近5年来比赛最多的一年。然而,从结果看,成绩与比赛次数呈反比。全年,我们共获得单项金牌69枚、团体金牌6枚,单项金牌占全部金牌总量的40.59%,平均每站比赛仅得2枚金牌。相比上一周期的2009年,全年比赛只有22站,但是单项金牌的比例却占到58%,平均每站2.9枚金牌。也就是说,2013年的金牌总量下降了18个百分点,平均每站减少1枚金牌。

  其次,再看一线队伍的成绩。以全年12站超级赛和亚锦赛、世锦赛、总决赛共15站比赛为标准进行统计分析,2013年的成绩也是近5年来最差的。全年获得35枚金牌,占全部金牌总数的46.67%,与最好成绩的2011年的78.57%相比,下降幅度达到了32%。而每站金牌数从3.93枚下滑到2.33枚,几乎是从4枚到2枚的变化。显而易见,2013年,一线主力的成绩下降是非常显著的。

  再看青年队的成绩。从2009年到2011年,青年队在亚青赛和世锦赛中还能看到单打项目的金牌,但是从2012年开始,单打金牌得主中已经没有中国队队员的名字。双打项目中的女双、混双,前几年我们一直保持绝对优势,最近也表现出下滑趋势,2011年和2012年的青年锦标赛,我们已经丢掉了这两个单项的金牌。尽管2013年男双成绩有所回升,但是否能真正确立优势,还需要时间验证。在2013年世青赛上,我们的混合团体没能进入决赛,这也是极其罕见的。所以,总体上看,青年队的成绩同样表现出明显的下滑。

  通过以上分析,2013年无论从哪个方面看,我们都输了,不是输给对手,而是输给了自己。

  当前值得总结和反思的几个重要问题

  通过与2009年的比较,我一直在思考:现在的训练条件越来越好,复合型教练员团队的规模越来越大,国家队一、二、三线的衔接更加规范合理,无论从哪个方面看,成绩都应该是好上加好。可结果却事与愿违,这正常吗?我觉得,有三方面的原因正在成为我们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

  一、优越感使我们的危机意识减弱,紧迫感、责任感明显消退

  这是阻碍我们发展的首要原因。尽管我们不断提醒居安思危、未雨绸缪,但是面对伦敦奥运会5金的巨大荣耀、越来越多的社会诱惑、日益富裕的经济条件和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这些语言层面的提醒不过是耳边风,很快就被抛到脑后。在众多鲜花掌声、甜言蜜语的围攻下,我们曾经的坚韧意志正在不知不觉中消退,“享乐主义”迅速蔓延,甚至不惜侵占宝贵的训练时间去享受娱乐生活。在我们的虚荣心得到巨大满足的同时,换来的却是运动成绩的骤然下降,广州世锦赛就是对这种享乐主义的强烈反击和深刻讽刺。

  正是基于队伍的这种现状,我提出了“第二次创业”计划。对此,有不同声音。有人认为,现在的中国羽毛球队什么都有了,怎么还强调创业?应该是“守业”才对。从字面上看,这样的理解不无道理。然而,懂得竞争法则的人都知道,在竞技领域,“防守”永远代表着被动消极,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所以,“二次创业”就是针对“守业观念”提出的。守绝对守不住,因为“守业”与“享乐”有着密切的关系,强调守业,必定助长享乐。而强调“创业”,就是要自觉地放下荣誉,远离掌声,自找苦吃。所以,我们的每一位教练员、运动员以及工作人员,必须摒弃一切守业思想,忘掉所有的光环和功绩,净化自我,归位到零,再次回到一无所有的创业环境中来,以不达目的誓死不罢休的韧劲和勇气,不断强化和提高自我约束力,自觉剔除所有的享乐思想。只有做到了这一点,超越自我才有可能,超越伦敦才有希望。

  在当前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高调提倡“艰苦创业”似乎不合时宜,甚至有些苛刻。为什么摆着优越条件不享受而偏偏自找苦吃?苦中有甜、苦尽甘来的大道理我不想多说,但是有一点大家必须清楚:当前的中国羽毛球队已经拥有很高的社会价值,也积累了丰厚的社会财富,但这是羽毛球前辈打拼了几十年、苦尽了几十年得来的财富,凭什么让我们享受?现在的我们,如果不付出、不吃苦,就不配也没有资格享受前辈们创造的羽毛球财富,而且还要背上“败家子”的罪名。中国羽毛球事业需要一代接一代地传承下去,并且还要不断发扬光大,伦敦奥运会5金是荣耀、是奇迹,更是鞭策。

  新的奥运周期,对于中国羽毛球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平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起点,必将面临更多、更艰难的挑战。因此,只有付出更多,吃苦更深,才有可能接好我们这一棒,才有可能实现继续超越的梦想。

  二、刻苦训练与科学训练的关系错位

  刻苦训练与科学训练究竟是一种怎么样的关系,恐怕没有太多人认真思考过。单从字面上理解,很多人会觉得刻苦训练是过时的、陈旧的训练,而科学训练代表着最先进的训练,因而是起主导作用的训练。尤其在当今大力提倡和宣传“科技兴体”的背景下,刻苦训练与科学训练几乎已经成为一种对立关系,有些时候,甚至借“科学训练”之口去堵“刻苦训练”之嘴。这一现象在我们身边也有发生,一点都不奇怪。中国羽毛球队近来成绩下滑,与这种对立关系是直接相关的。现在,我们崇尚科学,却抛弃刻苦,最后换来的就是成绩倒退。

  为什么推崇科学、讲究科学,成绩反而倒退?这似乎是一个矛盾。其实道理很简单,刻苦与科学的关系,就是“肯不肯练”和“怎么练”的关系,也是“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这是真理,是自然规律,是不可抗拒的法则。内因永远起主导作用,外因永远为内因服务,刻苦与科学的关系也是如此。科学为刻苦服务,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科学丢掉了刻苦,就好比巧妇离开了大米。

  翻开中国竞技体育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通过刻苦训练、顽强拼搏而功成名就的运动员例子比比皆是,而没有刻苦训练的铺垫,仅仅依靠科学训练而功成名就的运动员则凤毛麟角,很难找到。再翻开中国羽毛球运动史,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老一辈羽毛球运动员成为无冕之王,是在面对3年自然灾害、吃不饱穿不暖的背景下完成的伟业,1992年中国羽毛球队遭遇低谷时,我们也是在吃大苦、流大汗的基础上一步一步走出低谷的。而从2008年开始,由于客观条件的极大改善,各种各样的科学训练理念、器材、方法等不断渗透到羽毛球训练中,而且在2012年确实也创造了包揽5枚奥运金牌的奇迹。此时此刻,很容易产生一种简单推论:即以前没能包揽金牌,是因为科学含量不够,现在包揽了,是因为科学含量高了。我觉得,正是这种简单思维导致我们对“刻苦训练”的排斥,最终演变成2013年成绩的倒退。

  我这样下结论,并不是反对科学,更不排斥科学,也不否定伦敦备战过程中科研攻关服务所起的作用,而是认为科学的作用不能凌驾于刻苦训练之上。竞技体育就是这样残酷,没有付出一定没有收获,付出了也不一定有收获。有句话说得好:你想得到一样从未得到过的东西,那你必须做你从未做过的事。从这个层面讲,刻苦训练是职业竞技的基础和主体,科学训练是职业竞技的催化剂和辅助体。任何一支运动队伍,忽略刻苦训练的开始,也一定是运动成绩下降的开始。

  职业竞技追求的是对人类极限能力的挑战与挖掘,因此,科学训练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但是这一特定条件下的科学训练强调的是,在恒定的时间内、正常的生理状态下,我能不能比对手练得更多、练得更强,而不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少练就少练。

  三、核心力量与专项体能的关系错位

  通过2013年全年比赛的检验,我们还看到一个现象,就是在比赛中表现出来体能水平普遍下降。以前,体能出色恰恰是中国羽毛球队的优势,是我们赖以制胜的武器,那为什么现在就变成了阻碍胜利的绊脚石?原因无非两方面,一是练得少了;二是练得不到位。

  回顾我们当前的体能训练模式,大家一定可以感觉到和以前有明显变化,核心力量的训练内容明显增加了,而传统力量训练内容、专项体能内容明显减少。近年来,我们广泛引入“核心力量”训练理念和方法,自然有其合理和积极的一面,但是经过几年的累积和检验,我们的小伤小病减少了,致命伤却明显增加,并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所以,我们不得不反思,“核心力量”对羽毛球专项体能的促进意义究竟有多大?它的合理性究竟体现在哪里?

  当前,我们对“核心力量”的认识更多地停留在练习的手段和器材上,对“核心力量”的原理缺乏认识,对核心力量与羽毛球专项体能的关系也缺少研究,因而在具体执行时走进了误区。

  “核心力量”的实质是一种稳定性能力,其训练多是在非稳定的支撑面上进行的练习,强调动作的规范性,重视身体动作链,通过增强各关节肌肉群的协同作用来提高人体控制稳定的能力。它起源于康复训练和体育健身领域,主要用来治疗运动障碍。而我们传统力量训练更多关注肌肉的最大力量,对动作的规范性考虑较少,对关节稳定性考虑不多,所以容易导致一些损伤和大肌肉群、小肌肉群力量的不均衡,表现为协调性较差、力量发挥效率不高等。由此可见,这两种训练模式之间存在着互补性,也就是说,我们在引入“核心力量”的初期,由于很好地规范了动作和改善了关节肌肉群的协调性,充分弥补了传统力量训练的不足,因而表现出较好的训练效果。也正因为这些立竿见影的成效,诱导了对“核心力量”的盲目崇拜和过分依赖。而一旦把核心力量作为主要的体能训练手段时,传统的大力量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必然会受到影响,随着时间的积累,就会明显表现出大肌肉群力量的薄弱和整个骨关节系统对专项适应性的降低。我认为,这就是当前频频发生重大损伤的根源所在。

  运动训练离不开创新,但是,在接受和使用新观念、新方法时,必须重视它们在专项训练过程中的合理位置和结合方式,坚持理性的、客观的批判态度,既不要全盘否定,也不要照抄照搬,更不能迷信依赖。

  2014年面临的形势和备战工作思路

  依据新奥运周期的整体部署,原本希望2013年有更多具有金牌冲击力的新生力量涌现,然而,这一计划打了不小的折扣。因此,2014年就显得格外重要,5个单项都需要寻求新的突破点和增长点。为此,我们要在管理、训练、竞赛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力争在2014年年底能够让备战2016年巴西奥运会的主力阵容基本浮出水面。

  一、2014年机遇和挑战并存

  2014年又向巴西奥运会靠近了一步,毫无疑问,我们一定会更加艰难。因为中国羽毛球队不断包揽5金,而我们的对手付出不少,可是收获不多,所以羡慕、嫉妒是难免的,甚至慢慢转变成了“恨”。例如,裁判具有倾向性的严格判罚、人为干预比赛的抽签位置、比赛规则的指向性修改、奥运比赛资格的指向性限定等等,这些行为都已经超出了“嫉妒”的范围。这些客观存在的困难,我们无法改变,只能坦然接受,而且要用积极的心态去接受。因为世界第一、众矢之的,遭遇困难是天经地义的,所以不需要怨天尤人,唯一能做的就是关注自己、改变自己、超越自己。

  2013年广州世锦赛让我们看到了对手的进步和全世界羽毛球水平的提高,我觉得这不是隐患,而是好事。我们希望对手增加,希望全世界水平提高,这对羽毛球运动发展是有益的,对我们也具有鞭策和激励的作用。从目前形势看,国外选手正在不断接近我们,但是还没有达到超越的程度,所以,尽管困难很多,只要我们拥有足够强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仍然可以充满信心地接受挑战。

  就男单项目看,目前存在两个年龄层次的两个阵营的较量。林丹[微博]和李宗伟代表老运动员层次,这一层次的较量,我们并不吃亏。但是他俩毕竟都是过30岁的年龄,而且也都成家,干扰因素较多,能否坚持到巴西奥运会变数较大。第二层次的较量,年龄跨度大约在19岁到25岁。在这一层次,我们有6至7个实力不俗的人选,只是突尖还不够,目前与世界范围内同年龄选手的实力也在伯仲之间。因此,我们的年轻男单运动员要有更强烈的突尖意识和接力棒的责任感,不要再存有依赖老运动员的幻想,要勇于表现、勇于争先。竞技体育没有人情可讲,实力是唯一标准,无论是30岁、25岁还是19岁,谁更具夺金实力,谁就将入选2016年奥运阵容。我希望通过2014年的汤尤杯、世锦赛和亚运会等重大比赛的锻炼和检验,能够使男单奥运夺金的主力阵容清晰地显现出来。

  女单方面,上个周期我们形成了非常厚实的人才储备,拥有“6朵小花”,世界排名曾经占据第1、2、3、4、5位。这一周期,因为伤病的原因,有3名主力相继退役,原本6人的集团优势削弱到3人,整体战斗力有所减弱。相形之下,国外一批18、19岁的运动员进步很快,已经和我们一线主力的实力接近,对我们构成了较大的威胁。但是,我们的女单仍然有上升空间,只要我们的教练队伍能够真正认识到二次创业的本质意义,自觉克服享乐思想,真正百分百地投入到训练当中,那么即便在这样的形势下,我相信女单仍然能够取得理想成绩。当然,在接下来的备战过程中,女单面临的困难会更多一些,因为我们不仅站站比赛要夺金,而且还要满额参加奥运会,所以参加比赛的总量一定会比对手多,消耗也会比对手大,而系统训练的时间却比对手少。因此,2014年比赛计划和集训计划的制定要慎之又慎,对于任何一项工作的安排,都要强调合理性和周密性。

  女双的形势相对好一些,2013年上半年都是以老带新的阵容参加比赛,锻炼队伍,而下半年,有一对1992年出生的年轻选手脱颖而出,到目前为止,已经连续拿到了5站公开赛冠军,具备了打败世界所有强手的实力。此外,女双还有一对老队员的竞技水平稳定,明显优势,世界排名一直保持第一,且积分遥遥领先。可以说,女双已经形成了新老结合的奥运夺金阵容。当然,2对还不是最佳目标,通过2014年的比赛锻炼,至少还要培养2对具有夺金实力的选手,其中1987、1988年龄段的运动员仍有希望,1994、1995年龄段的也有潜力,同样可以争取。女双最有希望形成3至4对老中青结合的集团阵容,一起备战和冲击巴西奥运会金牌。

  混双目前的主力选手仍然是伦敦奥运周期的主力阵容,尽管都保持着很好的竞技状态,世界排名也很理想,2013年全年比赛表现也可圈可点。但是,年龄偏大毕竟是一个隐患,越往后干扰因素会越多,竞技状态保持也会面临更多的不可预计的困难。所以,培养年轻的混双组合将是2014年的工作重点。虽然当前混双的主要对手仍然还是一些老对手,而且平均年龄比我们还大,国外也没有突出的年轻选手涌现,但是我们要居安思危,等别人冒尖再准备就为时晚矣。2014年,我们还要再打造2至3对年轻混双选手,配合和呼应两对老运动员一起冲击巴西奥运金牌。

  男双以前总认为是软肋,但是我并不这么看。近10年来,正是男双的进步才确保了中国羽毛球队在团体赛上的胜利,才完成了世锦赛和奥运会包揽金牌的重任。可见,男双的训练理念、训练方法有可取之处,也有成功经验,不能轻易怀疑自己。从世界范围看,目前各个国家都在进行尝试性配对探索,希望找到实力最强的配对冲击巴西奥运会。现实情况是,无论新配对还是老组合,无论年轻选手还是老队员,实力都比较接近,可以拿冠军,也可以第一轮被淘汰,实力特别突出和稳定的男双配对还没有形成。这就是机遇。现在,我们也有3至4对男双的实力接近这一阵营,大家基本在同一起跑线上。因此,我们的男双有潜力、有希望,关键还是在自己而非对手,2014年男双能否脱颖而出,主要看训练能否百分百投入,计划能否百分百落实, 对待社会关系的处理能否百分百合理等等。

  二、2014年训练改革的基本思路

  相比往年,2013年成绩下滑,说明去年的工作总体上是不到位的,也可以说是不合格的。年底我们进行了教练员竞聘,优化了教练员班子,调整了一、二线的组合结构。在关键的2014年,训练上要有全新的面貌,工作上要有全新的思路。

  第一,自觉抵制享乐主义,提升危机意识,不断强化新奥运挑战的紧迫感

  去年锦州会议的时候,中国羽毛球队正式提出了“第二次创业”计划。这不是文字游戏,不是纸上谈兵,更不是面子工程,大家要深刻领会其中的真正含义。我如此强调二次创业,就是想传递三层意思:一是危机意识;二是摆脱光环和净化自我;三是传承和发扬光大。

  当前的教练员团队以年轻教练为主,阅历比较单薄,有了成绩,容易满足,容易自以为是。因为伦敦奥运会的成绩光环很大程度上助长了自我意识,认为自己行了,可以独当一面、掌控大局了。有了这样的意识,就无视周围意见,我行我素,独断专行;有了成绩资本,开始广泛融入社会,喜好于各种商业活动和应酬活动,分心的事情多了,抓队伍的时间自然就少。教练员是一面最好的镜子,你投入多,运动员也投入多;你分心和松散,那么运动员比你更分心、更松散,结果可想而知。

  其实,我们可以自我权衡一下,从一名初级教练到一名优秀教练,4年的时间够不够。我认为,伦敦奥运会5金更多依赖的是前十几年艰苦奋斗打下的基础,我们现在的每一个人都是站在前辈的肩膀上才摘到了今天的果子。事实上,现在的年轻教练,无论在思维方式、执教能力还是管理艺术、沟通技巧等等方面,与一名优秀的奥运冠军教练还有很大差距。我强调重新创业,就是为了帮助年轻人尽早摆脱光环束缚,远离“居功和自傲”,踏踏实实归位到从前那个“朴素的我”,从而能够一步一个脚印地不断进步,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国家队教练。

  作为运动员,新老交替是自然规律,但是这种交替的决定性因素不是时间,而是竞技实力,只要你有本事,接班没有时间限制,也没有年龄限制。从这个意义上讲,年轻人完全可以“抢班”,而不是顺其自然地“接班”。以前,队伍一直有领军人物带着,反而使年轻队员形成了很强的依赖感,不知不觉影响了自身的突尖进程。而国外年轻选手因为有更多锻炼的机会,进步很快,有些已经超越了我们的同龄选手。新的奥运周期开始,总会有一些老队员退役,所以,2016年的奥运舞台,年轻人拥有更多施展才华的空间,大家一定要有特别强烈的紧迫感。

  新周期第一年已经过去,2014年的重大比赛多,正是年轻队员展示才华的最重要一年。我强调重新创业,也是为了鼓励一无所有的年轻运动员,能够以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去拼搏2014年,用自己的实力占领奥运主力阵容的位置,用最佳的奥运成绩真正接好班。

  第二、职业竞技必须遵循“刻苦为先、科学辅助”的原则,训练投入必须100%

  挖潜力,首先要从思想根源上挖,就是肯不肯吃苦、吃多少苦的问题。教练员、运动员、工作人员,都必须毫无保留地投入到各自的工作当中,全队上下要形成一种“刻苦训练”和“刻苦工作”的风气和氛围。而且,我们还要把这样的一种工作态度打造成中国羽毛球队的一种特质、一种标志、一种文化。

  另一方面的潜力,当然要从科学性和合理性方面去挖。中国羽毛球队当前的成就凝聚着几十年的传统经验,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要充分继承。但是几十年的时间也使羽毛球技战术打法发生了很大变化,发扬光大是一个更重要的环节,这方面还是有潜力可挖的。在刚刚结束的教练员竞聘中,不少教练员提出了很多训练创新思路,想法非常好,但要转变成结果,中间还有一个很长的过程,关键在于转化和落实。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我们在抱怨训练时间少的同时,又在不自觉地浪费训练时间。出国比赛一走就是半个月,对于在第一站比赛第一轮就被淘汰的运动员,有没有为他们精心安排过训练计划?教练员和运动员都要细心琢磨。面对现实的比赛体制,我们不能找客观理由去抱怨、去回避,只能直面困难,自我努力,寻找最佳的解决方案。

  第三、一切训练元素都必须以专项需要为基础,以实战效果为核心

  对于专项训练来说,知识新不新不是主要的,关键看它对专项有多大的促进意义,如何与专项结合才能发挥作用,最后还要通过实战的检验来证实它的作用,这是中国羽毛球队引入、借鉴和采用新训练元素的基本规则。“三从一大”训练原则的核心是“从实战出发”,这是经过了几十年锤炼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训练法则。尽管它很旧,但仍然有生命力,当前我们复合型团队的方方面面工作都要遵循这一原则。

  首先,在体能训练方面要坚持“以我为主”,同时制止两个倾向,一是照抄照搬,二是迷信依赖。尤其针对高水平运动员的体能训练,一定要坚持以我为主,以专项为本,对于一切新元素,借鉴可以,但不能忘我、更不能忘本。对于传统模式中的瑕疵,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去不断丰富它、完善它,选择性地借鉴新思想、新方法,就是对传统训练模式的最好补充。

  其次,在科研攻关方面,涉及的面也很广,除专项本身以外,还有生理、生化、解剖、心理、营养等等方面,从为专项服务的角度出发,这些工作都是需要的,而从科研课题立项的角度,还是要考虑突出重点,与专项技术、战术、体能相关的疑难问题,要优先考虑立项。

  第三,在医疗、康复、营养保障方面,为专项服务,既要考虑方式、方法的可行性、简便性,更要考虑现实性,即在多大程度上不会影响训练,又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与正常训练融为一体。此外,医务工作为专项服务,一定要做到“一视同仁”,中国羽毛球队的每一名运动员都是栋梁之才,都是奥运冠军的后备人选,对他们每一个人负责,就是对羽毛球项目的最大负责。

  展望2016年巴西奥运会,时间很紧、任务很重、困难很多,但是我们仍然要充满信心接受挑战。我们拥有强大的举国体制,拥有相对于其他各国更好的复合型教练员团队,还有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优越的训练条件。只要保持足够敏锐的危机意识,心甘情愿地百分百投入训练,百分百完善自我,我相信中国羽毛球队的第二次创业计划一定会圆满成功。

点击下载【新浪体育客户端】,赛事视频直播尽在掌握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闻正直播马来西亚航空飞机失联事件 专题
  • 体育亚冠-郜林2球恒大3-1全北 鲁能2-2浦项
  • 娱乐警方:李代沫等8人疑属吸毒贩毒团伙
  • 财经中移动河北公司3名高管严重违纪被调查
  • 科技第一线:民营银行,馅饼还是陷阱
  • 博客飞行员:解析MH370战术躲避动作秘密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最美老师对决:合工千颂伊PK南大章子怡
  • 育儿东莞丐帮揭秘:童丐被断腿喂安眠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