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象牙塔走出的田径冠军 王宇跳高秘诀来自书本

2013年09月12日16:27  新民晚报

  昨晚,全运会田径比赛在沈阳奥体中心落下帷幕。本届全运赛场,有这样一群运动员格外引人注目。他们从象牙塔里走出,在全运会上摘金夺银;他们一边学习、一边训练,然而取得的成绩并不比职业运动员差多少。他们是体教结合下诞生的美丽花朵,是另一种渠道挖掘田径人才的产物。他们的成功代表了中国田径人才另一种培养模式的成功,他们的出现也给中国田径带来新希望。

  >>> 高清图酷 精彩视频 奖牌榜 完全赛程 赛事查询 微博全运

  是学霸又是冠军

  对于清华学生王宇来说,这个暑假无疑是特别的。2个月里,他参加了喀山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莫斯科田径世锦赛以及第十二届全运会。两枚金牌成为王宇这个夏天最美好的回忆。以2.29米的成绩在全运会男子跳高决赛中夺冠,王宇感慨,“我会永远记得22岁暑假的这个夜晚。”

  结束全运之旅,后天他就将回到清华校园,拾起会计系的专业书,开始新学期的生活。“我享受这样忙碌的暑假,因为学生的我也是真实的我,运动场上的我也是真实的我。”

  在教练王嘉陵看来,王宇最有优势的地方不是他的身体素质,而是他“脑子灵”。2011年,王宇去南昌参加全国田径冠军赛,比赛结束,王宇和队友们去了滕王阁,面对滔滔赣江,心情大好的王宇将《滕王阁序》一气背出,让身边的队友都惊掉下巴。

  接触跳高才5年,但王宇已经是现役选手中跳得最高的人。跳得高的秘诀来自书本,“我是理科生,跳高又和许多物理知识有关,比如助跑时跑弧线,其实是用了向心力的原理,起跳又和惯性、重心有关,把物理的知识融进去,学起来就很快。”

  采访过王宇的记者都觉得,他的回答总与别的运动员有些不同。比如,在年初的北京田径挑战赛上跳出2.33米个人最好成绩后,他说:“从鸟巢几万人的欢呼声中走出之后,当你回到清华,发现你还是一个人,背着包,默默无闻走在路上,你会觉得,这是一种升华。” 

  “你看现在有些运动员有负面新闻,包括个人膨胀、师徒矛盾,都是因为缺少文化,没有涵养,如果运动员都去学习,肯定不会这样。”王嘉陵的话,有一定深意。

  和王宇类似的还有来自复旦的女生赵婧。已是复旦大学新闻学研究生的她在本次全运会上连夺女子800米和1500米两枚金牌。“反应快,会用脑子跑步。”这是教练杨竣对她的评价。普通的技战术,只要稍微点拨立即活学活用,对于学生运动员来说,读书对提高心理的稳定度非常有帮助。

  是学霸也是冠军,王宇和赵婧成为体教结合跨出优秀一步的典型。

  条条大路通罗马

  四十多年前,清华大学老校长、我国杰出的教育家蒋南翔有一个著名的理念:“有的国家有大学生参加奥运会,而且取得好成绩,我们能不能有中国的大学生参加奥运会?体育比赛也要赶英超美,学校也应该是出体育人才的地方。”

  1987年,原国家教委和原国家体委在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这是“体教结合”迈出的第一步。按照两部委的意图,“体教结合”就是要建立一个除体育系统培养运动员渠道之外,以教育系统为主体的体育人才培养体系。

  在全运会上大放异彩,在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取得佳绩,从竞技水平上说,这些大学生运动员已达到国内一流,甚至可以与国外选手抗衡。更重要的是,这些优秀的大学生运动员在场内外也展现出较高的素质。他们外语流利,积极与国外选手互动、交流,展现当代中国大学生的风采。面对媒体,他们也能侃侃而谈,言之有物。

  中国飞人张培萌[微博]的教练李庆是圈内出了名的学者型教练,曾培养出“眼镜飞人”胡凯的他,至今还承担着清华大学的一定教学任务。

  在李庆看来,高校建高水平运动队有一定的局限性。“球类肯定不行,投掷类也不行。运动员的营养伙食跟不上。”只有训练时间短、技术含量高的短跨跳跃项目比较适合。相比传统的三点一线培养模式,学生运动员的眼界更广,对运动的理解也更深入。两种人才培养方式孰优孰劣?李庆笑笑:“条条大路通罗马,体育人才培训也需要两条腿走路。有条件,为何不去试一下?”

  是希望也是难题

  对于学生军在全运会上的大放光彩,国家田管中心副主任冯树勇并未表现出太多惊讶。他透露,其实类似王宇、赵婧这样的高校田径人才早已成为中国田径队的一个来源。

  在他看来,在普通学校里练体育便成为未来解决选材难题的关键所在。“重读书轻体育是如今大多数父母的通病。”随着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练体育的人越来越少,尤其是城市里的独生子女,更鲜有被父母送进体校的。

  “但问题是,有条件、有设施、有教练、有科研和医疗保障能力的学校少之又少。”冯树勇感慨,对多数人而言,体教结合,是出路,更是难题。

  从专业角度说,目前的体育管理体制框架下,复旦、清华这样在田径项目上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模式是难以复制的。首先,大部分优秀教练员还是在体育系统。如果他们不进入高校,很难带动竞技水平和训练水平的提高。

  其次,在优秀运动员的力量训练、营养、恢复等后勤保障方面,高校还无法和专业队相提并论。一个运动员要想从高水平迈向更高水平,依靠的东西是目前高校所提供不了的。此外,能培养出优秀田径人才的硬件条件,也不是所有的高校都具备。因此,不同于国外,在中国,高校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发展模式只能是现有体制的一种有益补充。

  值得欣喜的是,在上海和北京,高校和地方训练队合作,已有了先例。在赵婧和王宇身上,这样的合作模式已产生了1+1>2的效果。而他们的成功经验,也将促进更多学生田径明星的诞生。 

  特派记者 厉苒苒 (本报沈阳今日电)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