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枪手陈颖忆九运会独得两金:对专业我是有信心的

2013年08月12日15:31  中国体育报

  本报记者王静 实习生杨雅琨 背景:2001年,24岁的北京姑娘陈颖在高手如云的九运会赛场上夺得两枚沉甸甸的金牌,这对她来说是鼓励,更是一个新起点。

  受访人:陈颖(中国射击队运动员,助理教练,雅典奥运会和北京奥运会射击冠军。)

  记者:九运会最难忘的是什么?

  陈颖:最难忘的是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也为北京队在射击界做了一个很好的证明。除了金牌当然还有很多,但金牌是一个很好的展现。特别是教练那么多年含辛茹苦的付出,金牌是教练应该得到的一个礼物,是我们默契配合的成效。

  记者:同场竞技的有奥运冠军陶璐娜和李对红,可谓高手如云,会觉得紧张吗?

  陈颖:我很清楚自己需要什么,我确定是跟自己比,仅仅是为了提高运动水平,去感受进步的过程,没有过多考虑名次。所以在看似很残酷的全运会比赛中,我反而是很放松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什么结果都能接受。

  记者:拿到第一枚金牌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陈颖:那真是喜出望外,很高兴,教练也很高兴,大家都很高兴。三年的准备周期希望有提高,但并没期望三年就会有什么结果。后来想想,也是意料之中的。金牌不是天上掉馅饼,不是偶然得到的,是通过点滴的脚踏实地的付出换来的。

  记者:作为一个年轻的运动员,拿到第一金后心情肯定会有变化,是怎么调整自己回到比赛状态的?

  陈颖:因为有参赛目的的前提在,我不是很在意这个(第一金)。能够在大家特别高兴的时候很容易就跳出来,也是因为妈妈的一句话。拿完金牌晚上11点还睡不着觉,我给家人打电话,以为妈妈会像周围人一样会很高兴,会特别祝贺我。但是妈妈很反常地说了一句:你要很理智地看待这块金牌,你的真正能力应该反映在运动手枪上面。打了一个小时的电话,好像一盆冷水灌了下来,人就清醒了,其他的事情就该怎么做怎么做了。

  记者:看来家人对你的影响也是重要的。

  陈颖:妈妈对我的表现有非常客观的认识,从小就是这样。父母之前会说很多很忧心的话,生怕我在外面会怎么样。在我需要指出弱点、需要帮助的关键时刻,会一反常态,这对我能够击落第二块金牌是非常重要的。有时候特别需要一个帮我保持清醒,及时给我一个客观分析的人。教练也是,赢也好、输也好,都是不动声色的。

  记者:九运会你从奥运冠军手下“抢”了两枚金牌,当年作为一名年轻运动员,实属不易,是什么样的特质让你拥有赢得比赛的优势?

  陈颖:脑子清楚。我知道这次是个积累的过程。之前训练的时候接触过刘淑慧老师的心理教程,觉得很有帮助。后来听她的课,其中引用一句陶渊明的“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觉得那就是我特别希望达到的境界。在定九运会的方案时我写了这样一句话:要有一个好的心态投入到全运会当中,当参与看似残酷的金牌争夺,我实际上是在享受所寻求的感受,希望看到自己的进步。所以这个时候才发现,此时的我是乐观的、积极的、快活的。

  记者:一个适合自己的状态特别重要,你的内心还是很强大的。

  陈颖:其实除了射击我还是挺脆弱的,爱笑也爱哭。但是对于专业我很有信心。

  记者:比赛结束一定有很多收获。

  陈颖:对,就是从这场比赛开始,从简单的技术学习慢慢领会到心理和思想的作用,对技术发挥到综合能力的提高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开始明白技术和心理就像两个车轮一样,要同时工作,缺一不可。

  记者:八运会未进决赛和九运会的一战成名,这之间变化是什么?

  陈颖:八运会排在中间,打出了自己的水平,算是正常发挥。最好的赛前准备是对训练节奏的把握。训练需要一个很好的周期来规划,需要客观分析,需要一个带路的人,王金富教练制定的计划非常周密,根据我的特点很好地把握节奏。就像在学习中有个整体的计划是一样的,我也非常认可教练的计划,不打折扣地执行。那时候每天都在钻研技术,恰恰是最惬意的生活,有个很好的目标,单纯地研讨技术,不断地让自己“吃饱”。

  记者:九运会的一战成名给你的训练、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陈颖:是新的起点,变化就是脱离了省市队,进入国家队,接触更多的是国际比赛。当时我处于自己整个运动竞技水平的巅峰,是国际健将水平。包括技术、思想和心理都是在一个上坡路上,很难得两项(气手枪和运动手枪)都好。后来的训练和比赛,思想变化也非常大,竞争更激烈了,你身边的都是高手。国际舞台的感觉也不一样,冠军的意识非常强,需要有个一过程去适应。我很喜欢老子的一句话,“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记者:为了适应这种变化也付出了很多吧?

  陈颖:把冠军的概念和自己以前的状态融合好是很不容易的,过程有点折磨人。我希望的比赛状态是一直游刃有余的,很自由的,能够收放自如。但到赛场上之后需要一个积极的冠军意识,心态调和好了也就慢慢适应了。

  记者:当了教练助理之后,对中国的射击项目,特别是年轻运动员有什么样的期望?

  陈颖:年轻的运动员首先还是要有信念,对事业要有坚定的信仰。相对于前几代来讲,年轻的运动员不够勤奋,不够吃苦。时代在变革,社会节奏越来越快,不能过多地影响到运动员的心态。信念和信仰是一种追求,人的内心应该心存空灵,应该很纯洁。其次就是需要勤奋好学,不只是技术探讨,还有读书,选择更有营养的去吸收,不仅长知识,对运动和工作都有帮助。射击的过程跟人的一生很像,简单、复杂、最后到简单,开始很简单,就仅仅是技术,后来心理加进去,对社会的认识对生活的认识都要加进去,反而到最后,还是要回到最单纯的地方,还是要纯纯的,要有信仰。

  射击需要的是放松,身体柔软下来,神经才能是最放松最敏感的。射击运动员的付出是别人看不到的,很多内在的消耗和损伤是医生检查不出来的,那种难受是隐形的,对人的情绪的影响也是很大的。怎样做好慢性劳损的放松,是个长远的课题,并不是搞一些机械训练或者活动能解决的。现在国家射击队特别重视这一点,也是对运动员长期的关照。

分享到:
猜你喜欢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