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体育讯 中国乒乓球队近期提出了第三次创业,巴黎世乒赛上只得到3金,有人说国乒是故意让球给别的国家,如果是这种做法到底是对运动发展有利还是有弊,到底应该怎么做才能推动乒乓球的发展,从其他项目能不能找到可供乒乓球借鉴的经验。新浪体育从今天起推出系列分析文章。
为提高其他国家的竞争力,2000年以来国际乒联屡屡祭出新规则,小球改大球,每局11分制,无遮挡发球,禁胶……还多次改变大赛项目设置和人员限额,如:世乒赛每队混双组合数从最多9对减到3对,团体项目取代双打项目的奥运会席位,奥运会每队单打参赛人数从最多3人减为2人……虽然国际乒联一再否定这些举措并非全部针对国乒,但不可否认的是,绝大多数新规的出台,目的正是限制国乒。
然而,一系列举措并没有缩小国乒的优势,在新规“打压”下,国乒优势不减反增,近10年国乒几乎席卷世界三大赛金牌,近三届奥运会仅丢失1枚男单金牌,巴黎世乒赛前的4届世乒赛仅丢失1枚女团金牌,世界杯单打赛仅丢失了2枚男单金牌,其中2009年还是国乒未派主力的情况下被对手偷袭而成。
一方面,国乒优势越来越大;另一方面,时不时改变规则多少影响了乒乓球运动的形象。国际乒联是否应反省一下,该如何更好地推广乒乓球运动,如何提高乒乓球运动的整体竞争力?体育世界兄弟项目,有没有值得借鉴的经验?
有消息说,国际乒联准备向国际奥运会提出申请,让混双成为奥运会比赛项目。混双一旦成功入奥,国际乒联将规定每支代表队在奥运会5个项目中最多只能参加4个项目。显而易见,这一招学的是女子举重、跆拳道、女子拳击等新世纪进入奥运会大家庭的项目的成功经验。
国际体坛有百余种项目,但兄弟项目中真正能直接移植到羽毛球的经验并不多。三大球、田径、游泳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项目,其生存条件和市场运作并不适合羽毛球;同为小球项目,职业化程度很高的网球,其具体操作与羽毛球大不相同;羽毛球与乒乓球的背景较为相似,但羽毛球同样面临着中国一家独大,国际影响力有待提高的尴尬……
可直接移植的经验很难找到,并不意味着乒乓球的探索和发展无路可走,乒乓球的改革完全可以借鉴其他项目的一些成功经验。
要缩小亚欧传统强队与国乒的差距,政策扶持必不可少。中国乒乓球教练员调教能力高于其他国家的同行,像网球这类职业化程度很高的项目,顶尖高手可以自己掏腰包请教练,波尔等乒乓球高手肯定没有这个能力,国际乒联能否在这方面给予一定支持,是否可以通过赞助商支持等方法,把波尔等顶尖高手聚集在一起,给他们配备一个强有力的教练班子?曾几何时,中国乒乓球教练员遍布世界,如今高水平教练员均在中国,因为外国待遇已不如国内。目前情况下,各国乒乓球“引智”成当务之急,国际乒联是否可以给援外的高水平中国教练一些经费支持。
国乒整体实力高人一筹,但每个赛季其他国家选手与国乒交手的次数并不多。和网球、羽毛球一样,乒乓球系列公开赛贯穿全年,但由于冬训、备战和参加全运会、参加乒超等原因,国乒每年都会缺席多站公开赛。由于多站缺席,近几年出现多名中国主力无缘巡回赛总决赛的现象,使这项影响力颇高的赛事如同鸡肋。在国际比赛的赛程设置上,国际乒联应该多动动脑筋。
伦敦奥运会后,射击项目规则有所改变,进入决赛的8名运动员将采取淘汰赛制,这是借鉴了射箭比赛的经验。曾几何时,射箭比赛很难打动观众目光,改成淘汰赛制后,观赏度平平的射箭比赛平添几分吸引力,也增加了爆冷概率,张娟娟在北京奥运会连续淘汰3名韩国名将,至今成为众人津津乐道的话题。近10年来,乒乓长城难打倒,有国乒整体实力高人一筹的因素,也有赛制不易冷门的原因,国际乒联能否多动动脑筋,提高他国选手争夺奖牌、金牌的概率,比如世乒赛单打最多参赛人数和羽毛球一样减到4人;比如让双打回归奥运会,各国参赛人数限定为一对,毕竟目前双打爆冷概率要高于团体;再比如,世界杯单打赛每队只能一人参赛…… (王全立)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