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励勤忆十年前世乒赛:手里4个赛点 看外国人打决赛

2013年05月11日10:27  乒乓世界杂志
王励勤忆十年前世乒赛:手里4个赛点看外国人打决赛 (王励勤回忆十年前的世乒赛)

  王励勤 我清楚地记得10:6的时候……

  2003年我还是队里比较年轻的队员,去巴黎之前我自己感觉状态一般,因为刚刚换了器材,对自己的打法有一些影响,还没有调整到最佳。运动员在每个阶段都要有一些创新和进步,那时我正纠结在怎么能让新的东西和打法更适合自己,还做得不够好,从整体的实力来说,没到最佳状态。当时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是男单前四,其实一般大赛里我都给自己先定下这个目标,尤其世乒赛有7轮比赛。那时候我们的对手还比较多,从前两轮开始就是很有对抗性的,我想先打进前四后各方面状态都打开了,比赛能相对就好打一点。

  十年前,我手握四个赛点

  世乒赛的前几场比赛我打得还可以,当时赢了塞弗、蒋澎龙,在当年他们算我们很强的对手。8进4我输给了施拉格,非常可惜,施拉格赢了我以后还战胜了孔令辉[微博],拿了比赛冠军,打得非常好。但对我的那场比赛而言,我其实是很有机会的,大分3比2、小分10:6领先,我手握4个赛点没赢下来。现在回想起来,我在处理球上有点问题,我清楚地记得10:6的时候,施拉格突然变了一个发球,我一下就吃发球了,欧洲选手打球总是乱七八糟的,灵感来了就东一个西一个,接着他发半出台,我侧身冲一板直线,被他防了一个回头,那个球让我自己都感觉有点意外。轮到我发球,两个球都是我自己主动时,拉了两个板边失误。这几个球一输完,我整个人就乱了,一直到第七局也没缓过来,还是很可惜的。

  我觉得其实国内外的每个运动员都是一样的,在没拿过冠军前,信念是非常强的,都想拿冠军。包括现在年龄大一点的运动员也还对冠军非常渴望,珍惜比赛的机会,希望多拿冠军,运动员都是一样的。

  看外国人打决赛

  施拉格和朱世赫的决赛,对我有了一些启发。当年施拉格夺冠,有一定的偶然性,但也有必然性,他当时的训练体系是以赛代练,可能平时不像中国运动员练这么多,但是他在比赛中的想象力、创造性和灵感要比我们要多,想到了就去做,不会过多地考虑这场比赛的性质和压力,看他打决赛的感觉完全看不出是在打世界比赛,跟一般的小比赛差不多,这可能是他以赛代练的成果,相反我们当年在大赛上压力会重一些。

  看完决赛之后我也总结了自己的问题,在比赛当中把握局面的能力,包括赛场上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够。比赛中会出现很多局面,领先、落后,随之产生的心态也都不一样,一领先就有保的心态,落后了就放开一点。我觉得我对局面的把控上,经过了那次失败之后还是有所提高的。

  那时候外国选手确实比较强一点,其次是国内队友之间的竞争,现在可能队内更激烈一些,其他协会构成的威胁相对小一些,在比赛中只要准备充分,正常发挥,我们获胜的可能性也非常大。我们的对手发挥也不太稳定,他们输给一些二流运动员的几率也很大。所以现在更多的是队内的竞争比较激烈,感觉不一样。

  十年队内环境变化很多

  那时候我们整个队伍的信心和气场都没现在这么强大,因为我们当时的实力跟欧洲和其他协会的对手差不了太多,技术上我们有一些优势,但是心理上,在大赛中优势并不明显。所以在比赛里我们出现了非常困难的局面,王皓和马琳[微博]都输给外国人,不像现在打到最后都是自己人会师。

  十年前我们整个队伍处在磨合期,感觉还没有进入到正常良性的循环中,也因为国内外环境的关系,大家的比赛机会都不多,年轻运动员打出来的机会也比较少,竞争选拔的机制不够完善,很多运动员的积极性没有被调动起来,积极的只是去参赛的那几个运动员。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参赛的运动员就那么几个人,他们的自我调动和相互促进也会少,如果整个队都调动起来,在相互竞争中大家都会提高。

  现在队伍

  “兵强马壮”,教练和队员之间越来越了解,成功的感觉积累得越来越多,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现在队员的竞争意识,体现出来的运动员的职业精神,都是发自内心的,积极主动的调动比较多。现在运动员想实现自己的价值,那就是从比赛中拿成绩,就需要平时训练得更多一些,在这个队伍中谁都不愿意落后。这么多年大家不断地竞争,大家不断提高,也拉开了中国运动员跟外国运动员的差距。

  重回巴黎,想的不只有比赛

  打了很多次世乒赛以后,现在我感觉更重要的是备战,这包含了对比赛的认识和对比赛的准备。每种比赛的性质、规模、对手都不一样,自己的心态也不一样,怎么能处于比较好的心态去比赛是很关键的。我觉得对于中国运动员来说,但凡能拿冠军的人都是心态比较好的,说起来比较容易,做到也有点难度。比赛过程比较长,在遇到各种困难时,怎么用积极的心态提醒自己,比准备技战术更重要。年轻的运动员,经验比较少,自己没有很多东西提醒,只能从别人以前的比赛中借鉴一下。作为我这个年龄的运动员,自己体会的东西比较多,有成功的有失败的,累积到一起,就形成了自己参赛的习惯和体系。

  我非常珍惜这次重回巴黎比赛的机会,不仅仅是重视比赛的成绩、结果,更多的是参赛的过程,想为将来的事业总结一些东西,我的这种学习机会可能越来越少了,世乒赛的机会还是想要把握住。现在我需要站在新的位置重新总结自己、队友甚至对手,不同的人在不同阶段的位置不一样,目标也不一样。现在我想更多地了解其他一些人的备战,因为以后可能需要自己站在一个团队的角度去考虑,所以巴黎世乒赛是个很好的学习机会。

  像我这次去广州参加世界杯比赛,在小组赛第一场中上场比赛,后来在场下看,感受比较深,在场下坐着我觉得非常紧张,感觉丢每一分都紧张。从比分看我们对日本队和台北队拿了两场3比1其实还可以,但我在场下深刻地感觉到,我们没有做到不可战胜,如果我们的队员在一些环节中处理不好,准备不充分,我们也会输球。即便是队里现在能力最强的几个运动员也会在比赛中遇到问题,包括国外的运动员优缺点,我也看到了学到了很多。

  我觉得,人要进步必须不断地去分析自己,要总结走过的路,积累一些经验和教训。打球也一样,要想提高就要在比赛结束后认真总结,总结的目的就是更好进步。在人生的道路上也是要总结,总结自己的体会,好的东西去发扬,不好的东西去避免。尤其是同样的问题,不要重复犯。

  过去的东西不可能重来,这场比赛打过不可能再重打一次,犯过的错或做成功的事也不能再来一次,我只能在今后告诫自己。现在可能我想的东西更全面一些,思想方面有突破,其实很多东西还是相互有联系的,有时候自己看自己还是看不清楚,要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看,了解其他人怎么看你,对手怎么看,你才能更加全面。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乒乓世界》电子版:http://chinattw.cn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