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人已逝 精神长在--忆排坛名宿陈招娣少将

2013年04月03日07:28  中国体育报

  多么希望这是愚人节的讹传!梨花开春带雨,梨花落春入泥。几次接触下来,干练儒雅的陈招娣如杭州苏堤春晓般明媚可亲。她是英雄的老女排人,她把女排精神融入骨髓,贯穿始终。她是从体育界走出来的第一位女将军,说起排球,她神采奕奕,“袁指导对我影响很大,让我知道个性要融入共性才能发挥出色”!伤逝,在2013年清明前!

  做新闻久了,我常在心里自省:切莫笔端含情,恐有失中立和客观。4月1日,惊闻噩耗,此次为文,泪滴键盘,几度抬头望向窗外,今夜无眠者几人?认识、采访陈招娣的七年间,也是我向之学习的过程,在她身上我深切地感受到:有一种精神叫做女排精神,有一种感悟就是个性要融入共性,有一种病痛即便无法摆脱也可以战胜!

  有一种精神叫做女排精神

  “陈招娣接球……”第一次听到陈招娣的名字,是在黑白电视机里宋世雄声情并茂扣人心弦的解说中,那时还在读小学的我并不喜欢体育,但独独对女排赛事情有独钟,因为这些拼命三郎般的女排姑娘是我心目中的民族英雄!赛场上,她们一次次扑救、一次次拦网、一次次扣杀的情景,深深烙印在我的心中:夺冠、连冠没有寻常路,只有为荣誉而战、顽强拼搏敢打必胜!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她们和她们所代表的女排精神,鼓舞和激励了我们几代人。

  “明天,我要去体育总局办事,我们就约在附近吧,办完事我给打你电话。”2006年,尽管低调内敛不事张扬的陈招娣并不是很想接受我的专访,但是禁不住我死磨硬泡,还是答应了我的采访。此时,她已是少将军衔。

  长身玉立精致文雅,端坐接受我长达一个半小时的采访时,或凝神静思或吴侬软语娓娓道来,说到兴起时,她会笑得很灿烂很甜蜜,但都是恰到好处点到为止,绝不夸张也不高声。看得出陈招娣对自己的要求很高很严,她说:“如果说夺冠是运动员的执著追求、当将军是士兵的光荣梦想的话,那么现在,我真的是美梦成真。不过,对于我个人而言,这是一种鼓励,更是一种鞭策。”

  陈招娣把自己的成长成就归功于女排精神。“我觉得这主要得益于女排精神:热爱事业、团结协作、兢兢业业、持之以恒、吃苦耐劳。”说到“女排精神”,陈招娣的双眸里光彩流转,表情也生动了许多,她笑着告诉我,“就是现在只要看到球场,无论是什么样的球场,也不管凭我的实力能不能赢,我都会一门心思地想上场赢球,这已经形成条件反射了。”永不服输,是部队顽强拼搏敢打必胜的战斗精神,是中国女排精神的生动写照,也是陈招娣鲜明个性的写真。

  有一种感悟就是个性要融入共性

  “陈招娣去世了……”黯淡的消息凝滞了晚餐的氛围,但我实在忍不住心底浓郁的悲哀。

  “就是那个说‘个性要融入共性才能发挥出色’的阿姨吗?”女儿的话把我带回那次对于陈招娣的电话采访。因为工作关系接触得多了,谈话也就随意了很多,当我在电话里抱怨女儿“个性太强”时,她轻声细语地宽慰我,说:“当然要有个性。但是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上,你必须懂得充分发挥自己于集体、于环境协调有益的个性,而不是一味彰显自我,使自己成为一个不受欢迎、甚至拖集体后腿的人。老话说得好——泥人还有土性呢,谁没有个性啊?有个性容易,正确处理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则需要人生的智慧,需要我们为人父母者在家庭教育中有意识地进行引导和帮助。其实,这智慧来源于生活的磨砺。以我为例,那时候国家队就是一个大家庭,袁指导就是我们的家长。要不是他不断地‘修理’我、指导我,我也很难悟出这其中的道理。正所谓不撞南墙不回头,孩子们的成长离不开挫折教育,多碰些钉子就好了!让一个看惯了《哈里波特》、《超人》、《加菲猫》、等充满个人英雄主义色彩的‘好莱坞制造’的孩子,懂得尊重共性、融入共性,是需要我们老师和家长一起进行积极有效地引导的。这个,光靠空洞的大道理没用!走近他们,理解他们,引导他们,需要我们有十足的爱心与耐心。”回来,我把这番语重心长的话讲给家人听,而女儿也牢牢地记住了“个性要融入共性”这句话。

  陈招娣说她的成长得益于袁指导的“修理”。“我感受最深的是一次大学生比赛,关键时刻,我在场上吊球失利。袁指导在休息时指出我的错误并且让我不能再这样处理球。当时,我不服气地想:你就看见我没‘吊’死的时候,我‘吊’死时你怎么没看见呢?我一定再‘吊’一个好的给你看看。结果,我再次失败,因为我的原因我们丢了比分。比赛后,袁指导把我好好教训了一顿,我也被训得心服口服,明白了个性一定要服从集体需要的道理。”

  有一种病痛虽无法摆脱但可以战胜

  “三分钟前,微博上说:陈招娣去世了!”4月1日,同事跑来告诉我这一消息时,我想这一定是网上谣传、愚人节的一个噱头。留在我记忆中的都是她优雅从容的美,春风拂面如一树盛开的桃花般绚烂,七年来很少听她提及病痛。

  只是在解释因伤退役、痛别排球场时,她才淡淡地说:“我真的是特别喜欢排球,如果不是1988年因患直肠癌接受手术,我还会坚持做我的排球教练,不会离开排球场。1988年,检查出直肠癌是在一次常规体检过程中,医生发现我有一块息肉。那时候,正好体操队有一位教练因患直肠癌去世了。朋友就劝我说你一忙起来就不要命,还是趁早彻底检查清楚也就放心了。后来,在肿瘤医院请专家做的手术,那个专家水平很高做得非常成功,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硬是没有让我改道(在体外‘吊粪袋’)。真的是很幸运!最让我头疼的就是腰伤,发作时,整个人不能动弹,上下楼都要战士背,心里特别过意不去,总觉得给人家添麻烦,可是不背,又寸步难行。”谈及伤病时,她从不言痛,除了感激周围人的帮助,就是为因此麻烦别人感到内疚。这就是人称“拼命三郎”的老女排人、今日的共和国少将陈招娣。记得采访时,已过知天命之年的陈招娣多次提到,她退下来时会选择四处走走看看,因为她很向往那种路在脚下的感觉……

  如今斯人已逝!

  “亲爱的招娣,非常想你,我们来世还做队友!”你可曾听到郎平和你的队友们和泪的悲鸣和心声?“如果有来生,下辈子我还要做您的女儿,永远!”你可曾感受到女儿痛彻肺腑的爱与留恋?“如果有来生,期待与你美丽的邂逅,依旧为你的精神所感动和鼓舞……”师长、同事、朋友、球迷、粉丝们的呼唤和祝福,可曾为你照亮天堂的路?薄奠,没有庄子鼓盆而歌的通透洒脱,我心心念念的是:来好,过好,走好!斯人已逝,精神长在,天堂里有银色排球弹跳跃动,有你优雅矫捷的身影……

  (中国体育报 贾海红)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