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婷
1958年,为了备战首届全国运动会,广东省羽毛球[微博]队成立。在50多年的成长与发展中,广东队为中国羽坛培养了一大批享誉世界的羽球冠军,书写了辉煌的篇章。然而,随着新老更替的周期循环,这支曾经周身散发着王者荣光的老牌劲旅,却渐渐进入了低潮期,青黄不接的尴尬局面成为当前摆在广东队面前最艰涩的一道难题。
严冬将去
在2012年末结束的羽毛球全国锦标赛团体赛上,广东队收获了女团亚军,男团没能打进前四。面对这一成绩,广东队领队严晓维既不兴奋,也不耿耿于怀。“没有超出预期。”他淡淡地说,忧虑、遗憾与释怀从他的眼中转瞬即逝。
从锦标赛女团的决赛来看,广东队虽然只夺得了亚军,但这支队伍以年轻小将为主,整体进步明显,当然也暴露出年轻队员实战经验不足、比赛中稳定度不高的问题。整个比赛过程,虽然谈不上剑拔弩张、紧张刺激,但也一波三折。
决赛第一场,广东队第一女单邓旋就出人意料地输了,江苏女队似乎因此提前锁定胜局。没想到比赛进行到第三场,孙瑜逆转战局,挑落小花王适娴。按实力来说,王适娴的大赛经验比孙瑜要多得多,但孙瑜没有太多的思想包袱,打得很放松,很好地发挥出了水平。这给广东队重新带来了希望,剩下两场比赛,双方势均力敌,如果能够把握住机会,广东女队还是有很大的夺冠机会的。只可惜最后一场比赛,年轻的姚雪心理负担过重,面对曾经的同门师姐卢兰[微博],她接连失误,2比0输掉了比赛。
广东男团没有进前四,一方面由于高强度的比赛造成的疲劳、伤病等原因,主力傅海峰没有上场参赛,导致广东队在男双方面丧失了原有的优势;另一方面,近年来新老更替、人员换血,使广东队与江苏、福建、北京等强队相比,实力存在明显差距。广东男团在这次锦标赛中所取得的成绩,也在人们预期之中。到了全运会时,前有三大夺冠强队,后有浙江、湖北以及香港队实力与之相当,要想取得好的成绩,除了现场的发挥,排兵布阵也至关重要。
生如夏花
尽管广东队在这次全国锦标赛中取得的成绩在预料之中,但与它曾经的那段耀目的历史相比,还是显得过于黯淡了。
广东队是我国最早成立的省羽毛球队之一。建队之初便人才辈出的广东队,随着侯加昌的加入,在“汤侯时代”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与福建队一样,当地良好的群众基础以及南方人特有的灵巧、细腻,让广东的羽毛球人才培养格外引人注目。50多年来,广东队培养的世界名将不胜枚举,侯加昌、方凯祥、梁小牧、庾耀东、姚喜明、关渭贞、陈康、姚芬、赖彩勤、余锦豪、谢杏芳、张洁雯、杨维、傅海峰、陈其遒等都出自这里。其中,庾耀东是中国首位世界冠军,由此,一个新的羽坛强国的序幕拉开了。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广东队又迎来了一个冠军辈出、成绩卓著的“黄金10年”。在万众瞩目的奥运会上,来自广东的羽球名将更是立下了汗马功劳。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广东队为国家队贡献了杨雯、余锦豪、陈其遒3员大将。当时,余锦豪夺得了男双第5名,在中国男双尚未崛起的年代,这着实带来了不小的信心与希望。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傅海峰、陈其遒开始崭露头角,尽管当时他们均未进入男双与混双前四,但却为未来的国羽预备了两员金牌战将;杨雯、张洁维不仅夺得奥运冠军,更是广东队一手打造的金牌组合。张/杨组合以及后期傅海峰的崛起,见证了广东队为中国羽毛球双打项目做出的成绩与贡献。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广东队输送的人才已经成为国家队奥运征战大军中的夺牌主力,女单亚军谢杏芳、男双亚军傅海峰等,用实力与成绩将广东队辉煌10年的全盛期推至巅峰。
开到荼靡
韶华胜极,开到荼靡。40年的积淀为广东队迎来了辉煌的10年盛放期,而怒放之后,即是荼靡。
2009年全运会结束之后,随着杨雯、张洁维、谢杏芳、陈其遒等一批实力老将的退役,广东队进行了队伍大换血。年轻队员中虽然也有不错的苗子,但与队伍巅峰时期的顶梁战将相比,仍然有着一段距离,青黄不接是目前广东队面临的最严峻的考验。
不过,细究其根本,却也暴露出现行体制的一些弊端。羽毛球运动的人才成长周期较长,尤其是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没有一定的时间是难以实现的。但地方队在“效率”的催促下,只重人才培养的进度与数量,忽略了夯实根基,年轻队员的运动年限越来越短。长此以往,势必导致地方队人才短缺。
另一方面,队伍整体规划不完善,也是造成新老衔接问题的原因。在主力队员尚未退役的时候,就应当适时地有计划地考虑接替问题,对有潜质的运动员进行重点培养。现在广东队在人才培养上,几乎对各年龄段的队员平均用力,缺少一定的选择侧重。现任广东队男队教练朱健文说:“随着训练与年龄的累积,天分的优势会愈加明显。因此,应注重有天分的队员的培养。”当然这也对教练员的选材、识才提出了更高要求。
另外,纷杂的社会诱惑对队伍也有一定的影响,年轻一代队员的吃苦精神相较前辈运动员也明显过低。种种原因相互交错,广东队不得不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事实。
期盼春回
尽管摆在广东队面前的问题既尴尬且严峻,但广东队领队严晓维依然满怀信心。
严晓维1997年开始正式执掌广东队,第二年,便带领广东队步入了10年全盛期。他对广东队不仅充满信心,更满怀感情。为了加快人才培养的步伐,防止队伍实力继续下滑,他正带领广东队积极地努力着。
广东羽毛球运动的群众基础好,氛围浓厚,且训练网络相对完善。近年来,广东队对内狠抓训练,一方面集中人力、物力,加强队伍技战术训练,另一方面为教练员提供更好的工作资源与氛围,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对外则通过各种比赛,提高队伍的应战水平,为年轻队员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
在以往的训练基础上,广东队进行了一些调整与改变,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细化分组,单打与双打实行分组训练。这不仅要求选手要有更加明确的目标与要求,对教练员训练计划的制定、训练课中的专业与细致更是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与标准。当然,凡事有利有弊,严晓维坦言,分组训练也存在着限制队员发展的多样性及可能性的问题。为了尽快提升队伍战斗力,广东队不得不权衡长短,拼力一博了。
此外,广东队还加强了队伍的管理与教育,提升队伍的凝聚力,用激励机制激发队员的拼搏精神。对于年轻队员的懈怠及思想波动,广东队教练们循循善诱,耐心开导。朱健文说,“队员不重视力量训练时,我就劝导他们:如果现在不好好练习,以后就会落下一身的伤病。身体是运动员的根本,设身处地的劝导,他们都会听。”
面对日渐繁荣的市场经济和越来越多的社会诱惑,位于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广东队正在积极探索一条适应自身及时代发展的路子。他们将市场化的理念与体制化相结合,为球队寻找优质赞助单位,提高队员及教练待遇,使球队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依然破浪扬帆。
对今年全运会广东队的目标,严晓维说:“努力做好,争取让队伍尽量走得远一些。比起金牌的数量,我更重视奖牌的数量。”在他看来,金牌代表着一个队伍最优秀运动员的实力,而全队所获奖牌的总数,则是体现一支队伍整体实力的重要依托。对于走过了辉煌、历经过巅峰的老牌劲旅广东队来说,培养顶尖的羽球人才固然重要,但队伍整体实力的真正强大,才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