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杨受罚非孤立事件 运动员管理已成不容忽视课题

2013年02月05日11:34  新浪体育 微博

  新浪体育讯 从扬威伦敦奥运会到闹得要分手,孙杨与恩师朱志根的关系在短短半个年内一下子跌到冰点。应该说,这对师徒发生矛盾并不出人意料,即便不出现在孙杨身上,也会出现张杨、王杨,这是中国体育的体制所决定的。

  和欧美国家教练员相比,在中国当教练要累得多,既要管运动员的训练,还要管运动员的生活,甚至细到吃喝拉撤。全天候的管理可以让运动员全身心地投入到训练中,曾几何时,这种管理方法相当管用,当年,中国体育不少运动项目在短短时间内迅速赶上甚至超过世界水平,与教练员的保姆式管理大有关联。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教练“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方式被打上大大的问号。七八年前,国乒决策层“棒打鸳鸯”一事,镇住了马琳[微博]、王皓等主力。其实,此招并非蔡振华们的发明创造,此前20年,施之皓因与曹燕华[微博]谈恋爱而早早结束国手生涯。那时,没有人认为国乒教练的处理方式有何不妥,但后来的“棒打鸳鸯”事件则引起外界不少质疑。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正处于巅峰时期的马家军,因队员难以忍受马俊仁的管理作鸟兽散。马家军那样的“军事化管理”并不多见,但近20年来中国体坛不断出现师徒反目,却是不争的事实,像陈露[微博]、王楠、何雯娜等名将均有过与教练不“合拍”情况发生。

  孙杨与朱志根师徒闹着要分手,使中国体育师徒反目现象再次成为炒作热点,同时也引起众人思考:中国教练如何管理好新一代运动员?

  延续以往的家长式管理是行不通,当然照搬西方式的管理方法很可能是一条死路,毕竟中国体育的体制、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不同于欧美,卡马乔等人来华执教,也得对他们以往的训练方法进行一定调整。

  由此看来,管理是一门深奥的学问,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套用,是因人而异。相比之下,国内90后运动员个性较强,他们不可能像前辈一样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这就对教练们的管理提出更多的挑战。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的教练是否可尝试以一种人性化的管理方法与运动员相处,改变以往什么都是自己说了算的家长式作风。这样做,可能在运动员面前少了一些威严,但相互间可能有了更多的理解,这种理解,或许能破解以往一种死结。

  (王全立)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